第四條 耶穌基督在比拉多執政時蒙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被安葬

第四條「耶穌基督在比拉多執政時蒙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被安葬」

1. 為什麼耶穌等了三十年才開始祂的公生活?

《天主教教理》531~534,564
531. 在耶穌的大半生中,祂都體驗極大多數人所處的生活環境:過著平凡日子,毫不顯赫,從事手工,履行猶太的宗教生活,服從上主的法律,在團體中過活。關於這整段時期,只給我們啟示耶穌「屬祂父母管轄」,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寵上,漸漸地增長」(路二51~52)。

532. 耶穌在服從祂的母親和養父時,完善地遵守了天主第四誡。這種服從是祂以赤子之情服從天父的在世肖象。耶穌每天對若瑟和瑪利亞的服從,宣示並提前了聖週四的服從:「不要隨我的意願……」(路二十二42)。基督在日常隱居生活的服從,已展開了那因亞當的抗命而破壞的重建工程。

533. 納匝肋的隱居生活,容許每人能在日常生活的最平凡方式上,與耶穌共融:保祿六世,1964年1月5日在納匝肋的演講:納匝肋的聖家是一所學校,在那裡我們開始學習耶穌的生活,這是讓我們學習福音的學校……首先它給我們的一課是靜默,但願我們恢復對靜默的重視,這是心靈上不可缺少的寧靜氣氛……另一課是家庭生活,納匝肋教導我們甚麼是家庭,甚麼是愛的交流,甚麼是家庭簡樸而平實的美,以及其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特點……;另一課是工作工作工作,啊!納匝肋「木匠之子」的家!在祢這裡,我們希望了解並宣告那雖嚴厲卻具救贖效能的勞作……;最後,我們要向全世界的工人致敬,並向他們推薦一位偉大的模範,就是他們那位身為天主子的長兄。

534. 在聖殿中尋回耶穌是打破了福音有關耶穌隱居生活緘默的唯一事件。在這事上,耶穌使人約略看到祂那完全獻身於天主子使命的奧秘:「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二49)瑪利亞和若瑟「不明白」祂的話,但以信德接受了,而瑪利亞則在耶穌的整個隱居生活內,「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二51)。

564. 耶穌藉著對瑪利亞和若瑟的服從,及長期在納匝肋的那種卑微工作,給我們樹立在家庭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聖德榜樣。

《天主教教理簡編》103~104
103. 福音有關耶穌的誕生和童年的奧跡教導了我們甚麼?
耶穌誕生時:天上的光榮在一個嬰兒的軟弱中顯示出來;耶穌受割損禮:表明祂隸屬以色列民族,且是我們洗禮的預象;主顯節:以色列的君王默西亞顯示給萬民;獻耶穌於聖殿:西默盎和亞納代表整個以色列人的期待,前來與他們的救主相遇;逃往埃及和無罪嬰孩遭屠殺:顯示基督的一生帶著受迫害的記號;祂從埃及回來:使人想起出谷事件,表示耶穌為新梅瑟,並表明祂是真正和決定性的解救者。

104. 耶穌在納匝肋的隱居生活教導我們甚麼?
在納匝肋隱居期間,耶穌過著靜默平凡的生活。如此,我們便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祈禱、樸實、工作、家庭恩愛,在聖德上與耶穌共融。祂服從瑪利亞和養父若瑟,反映祂以赤子之情服從天父。瑪利亞和若瑟雖不完全明白耶穌的奧跡,但以信德接受了

《青年天主教要理》
86. 為甚麼耶穌等了三十年才開始他的公開生活?
耶穌希望與我們分享普通的生活,並因此聖化我們日常的生活。(參閱天主教教理531~534,564)

耶穌是一個由他的父母獲得愛和影響,且由他們教養成人的孩子。因此他「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路二52)增長;他屬於一個猶太村莊的團體,並參與其宗教儀式;他以工匠的身分,學習到一門手藝和顯示了自己的能力。天主在耶穌身上願意在人類家庭中出生並在其內長大的事實,使家庭成為天主臨在的地方,和獲得幫助的團體的典型。

2. 為什麼雖然耶穌沒有罪過,但仍容許若翰為祂付洗?

《天主教教理》535~537,565
535. 耶穌的公開生活,是若翰在約但河為祂授洗時開始的。若翰「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路三3)。一大群罪人:稅吏、軍人、法利塞人、撒杜塞人及娼妓,都到他那裡去受洗。連耶穌也來受洗,若翰猶豫不決,但耶穌堅持著,終於受了洗。於是聖神藉鴿子的形象,停在耶穌身上,「並有聲音從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這是耶穌作為以色列的默西亞和天主子的顯示 (Epiphany)。

536. 耶穌受洗,是祂接受及開始祂那受苦僕人的使命。祂讓自己與罪人們並列,祂已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一29),並提前了祂那殘酷死亡的「洗禮」,祂來原是為了「完成全義」(瑪三15),就是完全服從天父的旨意:為赦免我們的罪而甘願為愛的緣故接受死亡的洗禮。對祂的這種接受,父的聲音宣告說,完全喜愛祂的兒子。耶穌自成孕之初已完全充滿的聖神,從天降下及停留在祂身上。耶穌為全人類將是聖神的泉源。祂受洗時,因亞當的罪而被關閉的「天為祂打開了」(瑪三16);水也因耶穌和聖神的降下而被聖化,是新創造的前奏。

537. 基督徒藉聖洗聖事而與基督同化,祂藉自己的洗禮提前了祂的死亡和復活。基督徒應進入謙卑的自我貶抑和悔改的奧跡,與耶穌一起浸入水中,好能同祂一起上來,由水和聖神而重生,在聖子內,成為聖父鍾愛的兒子,「在新生活中度生」(羅六4):

聖額我略•納祥,《演講》:我們藉洗禮與基督一同進入墳墓,好能與祂一起復活;我們與祂一起下降,好能與祂一起上升;我們與祂一起上升,好能與祂一起受顯揚。

聖依拉利•波亞帖,《瑪竇福音詮釋》:在基督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使我們明白,在浸水後,聖神從高天飛向我們,並且有父的聲音接納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

565. 耶穌從祂公開生活開始,在受洗時,就是整個獻身於救贖工程的「僕人」,這工程將藉祂苦難的「洗禮」而完成。

《天主教教理簡編》
105. 耶穌為何接受若翰「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路三3)?
耶穌受洗是為開始祂的公開生活,並提前祂死亡的「洗禮」:如此,祂雖然無罪,卻樂意讓自己與罪人並列,成了「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一29)。父宣告祂是自己的「愛子」(瑪三17),聖神也降到祂身上。耶穌受洗預示我們的洗禮。

《青年天主教要理》
87. 為甚麼雖然耶穌沒有罪過,但仍容許若翰為他付洗?
領洗意味著浸入。在耶穌的受洗中,他下降到全人類有罪的歷史中。耶穌藉此建立了一個記號。為從罪惡中救贖我們,有一天他會陷入死亡中,但藉父的能力,將再次醒來,回到生命中。(參閱天主教教理535~537,565)

罪人—士兵、妓女、稅吏—到先洗者若翰那裡去,因為他們尋求「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路三3)。直言之,耶穌並不需要這洗禮,因為他是無罪的。他委身於洗禮的這個事實是為向我們顯示兩件事:耶穌自己承擔起我們的罪。耶穌明白他的洗禮是其死亡和復活的預兆。在這願意為我們死亡的標記中,天開了:「祢是我的愛子」(路三22b)。

3. 為什麼耶穌要受試探?祂真的能被試探嗎?

《天主教教理》538~540,566
538. 福音敘述耶穌在接受若翰的洗禮後,隨即有一段時期獨自退居曠野:耶穌在「聖神的催促」下,留在曠野裡禁食四十天之久,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侍祂。這段時期行將結束之際,魔鬼前來三次誘惑祂,企圖動搖祂以天主為父的態度。耶穌擊退了這些攻擊 — 它實際上綜合了亞當在樂園裡及以色列在曠野中所受的誘惑,於是魔鬼就離開祂,「再等時機」(路四13)。

539. 聖史們揭露了這宗奧妙事件的救贖意義。耶穌是新的亞當,在受誘時屹立不搖,而第一個亞當則順從了誘惑。耶穌完全履行了以色列的使命:一反過去在四十年曠野旅途中激怒天主的人 基督顯示自己為天主的僕人,在一切事上服從天主的旨意。這樣,耶穌就成了魔鬼的征服者:祂把「壯士捆起來」,然後劫掠他的家。耶穌在曠野裡對誘惑者所取得的勝利,提前了祂藉苦難所取得的勝利,這苦難是祂以赤子之愛服從天父的至高表現。

540. 耶穌所受的誘惑,顯示出天主子是默西亞的意義是甚麼,它與撒殫給祂提出的以及人們希望給祂的那種意義截然不同。因此,基督為我們戰勝了那誘惑者:「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希四15)。教會每年藉四十天的四旬期,與耶穌在曠野的奧跡聯繫一起。

566. 在曠野中所受的誘惑,顯示耶穌 — 謙卑的默西亞,藉著完全順從天父的救恩計劃,而戰勝撒殫。

《天主教教理簡編》
106. 耶穌在曠野受誘惑有何啟示?
耶穌在曠野受誘惑,綜合了亞當在樂園及以色列在曠野中所受的誘惑。魔鬼試探耶穌會否服從天父委託給祂的使命。耶穌是新的亞當,祂抗拒誘惑,而祂所取得的勝利預報祂藉苦難所要取得的勝利,這苦難是祂以赤子之愛服從天父的至高表現。教會每年藉四旬期與這奧跡聯繫一起。

《青年天主教要理》88
88. 為甚麼耶穌要受試探?
他真的能被試探嗎?耶穌是真人,因此作為人類的一員,他是真正地可受試探影響的。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沒有一個「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的救主。(希四15)(參閱天主教教理538~540,566)

4. 為什麼耶穌施行奇蹟?

《天主教教理》547~550
547. 耶穌以許多「德能、奇跡和徵兆」(宗二22),來證實自己的訓誨,這些奇跡和徵兆顯示出在祂身上天國已臨現了。它們證明耶穌就是所預許的默西亞。

548. 耶穌所行的奇跡,證明是父派遣了祂,它們促使人們信服祂。那些以信心求祂的人,祂答允他們所求的。於是奇跡使人對那位履行天父事業者的信德,更為堅定:它們證實祂是天主子,但也可能成為一些人絆倒的原因。奇跡不在於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或奇幻的願望。雖然祂的奇跡是這麼明顯,但耶穌仍被某些人拒絕,甚至被人指控祂藉魔鬼的能力行奇跡。

549. 耶穌把一些人由飢餓、不義、疾病和死亡的人世痛苦中拯救出來,藉此展示了默西亞的徵兆;但祂並非來消除此世的所有痛苦 ,而是把人類從更大的奴役,即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因為罪惡妨礙他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召叫,並造成世上種種的奴役。

550. 天國的來臨挫敗了撒殫的王國:「如果我仗賴天主的神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瑪十二28)。耶穌藉驅魔使一些人擺脫了魔鬼的控制,提前了耶穌對「這世界元首」(若十二31)的偉大勝利。天主的國將藉著基督的十字架而正式建立:「天主已在十字架上為王」。

《天主教教理簡編》
107. 誰被邀請加入耶穌所宣告並實現的天國?
耶穌邀請所有的人加入天國。連最壞的罪人也被要求悔改,接受天父無限的仁慈。天國在地上已屬於那些以謙虛的心去接受它的人。天國的奧秘亦向他們啟示出來。

108. 耶穌為甚麼用徵兆和奇蹟顯示天國?
耶穌以徵兆和奇蹟伴隨祂的教訓,以證明天國已臨現在祂—默西亞—身上。祂雖治癒了一些人,但祂並非來消除此世的所有痛苦,而是要把我們從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耶穌藉驅魔宣布祂的十字架將得勝「這世界的元首」(若十二31)。

《青年天主教要理》
90. 耶穌真的施行奇跡,或只是些假虔誠的謊話而已?
耶穌真的施行了奇跡,而宗徒們也是。新約作者是依據真正的事例的。(天主教教理547~550)

就算最古舊的資料也記載了眾多的奇跡,甚至將死者的復活作為耶穌宣講的證據:「如果我仗賴天主的神驅魔,那麼,天國的國已經來到你們中間了」(瑪十二28)。那些奇跡是發生在公眾地方的;牽涉其中的一些人士的名字更是大家所知道的,如瞎子巴爾提買(谷十46~52)或伯多錄的岳母(瑪八14~15)。此外也有一些在那些猶太圈子中被認為是令人震驚的及可恥的奇跡(例如,在安息日中醫治跛子、醫治麻瘋病人)。然而在被當代猶太教中,這些奇跡卻沒有引起爭議。

91. 但為甚麼耶穌基督施行奇跡?
耶穌所行的奇跡是天主的國正在開展的標記。它們顯示出他對人類的愛和再次肯定他的使命。(參閱天主教教理547~550)

耶穌所行的奇跡並不是炫耀自己的魔術。他被天主治癒的愛的能力所充滿。透過他的奇跡,他顯示了他就是默西亞,並且天主的國是在他內開始的。因此經歷新世界的開端成為可能的:他使人免於饑餓(若六5~15)、不公義(路十九8)、疾病與死亡(瑪十一5)。藉著驅走惡魔,他開始了他對抗「這世界元首」(意指撒旦;請參看若十二31)的勝利預兆。然而,耶穌並沒有除去世上所有的不幸與邪惡。他主要地把注意力指向從罪惡的奴役中釋放人類。他主要關注的是信德,即他透過奇跡所引發的。

5. 為什麼耶穌要召叫門徒?

《天主教教理》551~553;567
551. 耶穌開始公開生活的時候,就簡選了十二個人同祂一起,參與祂的使命;祂使他們分享自己的權力,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路九2)。他們常與基督的國聯合一起,因為基督透過他們領導教會:

我將王權給你們預備下,正如我父給我預備了一樣,為使你們在我的國裡,一同在我的筵席上吃喝,並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路二十二29~30)。

552. 在十二個宗徒中,伯多祿佔首位,耶穌交給了他獨特的使命。藉著聖父的啟示,伯多祿宣認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於是主對他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十六18)。基督「活石」(伯前二4),確保祂奠基於伯多祿的教會將戰勝死亡的權勢。伯多祿由於他所宣認的信仰,成為教會不可動搖的基石。他領有保持信仰完整和堅固自己弟兄的使命。

553. 耶穌交給了伯多祿一項特殊的權力:「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十六19)。「掌鑰的權能」是指治理天主之家,即教會的權力。「善牧」(若十11)耶穌在復活後,確定了此項任務:「你牧放我的羊群」(若二十一15~17)。「束縛和釋放」的能力,是指他有權赦免罪過、宣布有關教義的見解及作出教會內有關紀律的決定。耶穌透過宗徒們的職務交給了教會此項權力,尤其是透過伯多祿的職務,只有他一個人明確地受託管理天國的鑰匙。

567. 基督在世上已為天國揭開序幕,「天國清楚地由基督的言行及臨現昭示給人們」。教會就是這天國的幼芽和開端,它的鑰匙交由聖伯多祿保管。

《天主教教理簡編》
109. 在這天國裡,耶穌授予祂的宗徒甚麼權柄?
耶穌簡選了十二個人作祂復活的未來見證,參與祂的使命,分享祂的權力,去教導、赦罪、建立和管理教會。在這十二人中,伯多祿接受了「天國的鑰匙」(瑪十六19),並佔有首位,領有保持信仰完整和堅固自己弟兄的使命。

《青年天主教要理》
92. 為甚麼耶穌召叫宗徒?
耶穌有一大群圍著他的門徒,當中包括了男人和女人。由這群人中他揀選了十二個男人,並稱他們為「宗徒」(路六12~16)。宗徒由他特別訓練,並交托給他們各種的使命:「他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路九2)。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只帶著十二宗徒,並在那裡給予他們命令:「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二十二19b)。(參閱天主教教理551~553,567)

宗徒成為了耶穌復活的見證人,和有關他真理的保證人。他們在耶穌死後繼續他的使命。他們為他們的職務尋找繼任人:主教。時至今天,宗徒的繼任人仍然執行著由耶穌授與的權力:他們治理教會、教導信理和舉行禮儀。宗徒的團結成了教會唯一性的基礎(宗徒繼承)。十二宗徒中為首的是聖伯多祿,耶穌在他身上賜予了特殊的權力:「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瑪十六18)。由伯多祿在宗徒間的特別角色中,展開了教宗的職務。宗徒繼承(拉丁字successio = 連續、代替的任命):由宗徒開始未曾斷絕的主教傳遞,他們在主教職務上的繼任人。正如耶穌授予他的權威予宗徒,由那時起主教也透過覆手和祈禱傳給主教,直至主的再來。

6. 為什麼耶穌選擇在猶太的逾越節中死亡與復活?

《天主教教理》571~573
571. 基督的十字架及復活的逾越奧跡,是宗徒們及後世教會應向世界宣揚的喜訊之核心。天主的救恩計畫,藉著祂聖子耶穌基督的贖罪死亡,「一次而永遠地」完成了。

572. 教會忠於耶穌在其逾越節前後對「全部經書所作的解釋」:「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祂的光榮嗎?」(路二十四26~27,44~45)耶穌的苦難採取具體的歷史性形態,由於祂曾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谷八31),他們把祂「交給外邦人戲弄、鞭打及釘死」(瑪二十19)。

573. 因此,信仰能設法探討福音書所忠實傳遞的,耶穌死亡的情形,並靠其他歷史資料予以證明,這樣能進一步地了解救贖的意義。

《青年天主教要理》
95. 為甚麼耶穌選擇在猶太人的逾越節中死亡和復活?
耶穌選擇他自己子民以色列的逾越節作為一種象徵,以說明通過他的死亡和復活所要發生的事。正如以色列人民從埃及的奴役中被解救出來,基督也從罪惡的奴役和死亡的權勢中解救我們。(參閱天主教教理571~573)

逾越節是慶祝以色列從埃及的奴役中被解放的節日。耶穌到耶路撒冷去是為了以更深的方式解救我們。他與他的門徒慶祝逾越節。在這節日中,他使自己成為了祭獻的羔羊。「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基督,已被祭殺作了犧牲」(格前五7),以一次而永遠地建立天主和人類之間決定性的修和

7. 為什麼耶穌這個和平之子會被判十字架死形?

《天主教教理》574~576
574. 在耶穌的公開活動初期,一些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聯同一些司祭和經師,就已商討要除掉祂。耶穌因了某些行為(驅魔、赦罪、安息日治病、對法律潔與不潔的誡條所作的獨特解釋,與稅吏、公開與罪人的交往),曾被居心不良的人懷疑為附魔者。祂被指控:說褻瀆的話與做假先知,這些宗教罪行,按照法律本該處以用石頭砸死之刑。

575. 因此,為一般的天主子民(若七48~49),尤其為耶路撒冷的宗教首長,即若望福音所多次稱呼的「猶太人」,耶穌的許多言行是一個「反對的記號」(路二34)。當然,祂跟法利塞人的關係並非只是爭辯性的;有些法利塞人叫祂提防可能發生的危險。耶穌稱讚了一些法利塞人,例如谷十二章三十四節所記載的經師,並多次在法利塞人的家中吃飯。耶穌肯定了由這些天主子民的宗教優秀分子所認同的道理:如死人的復活,虔誠的方式(施捨、祈禱和禁食),視天主為父親的習慣,以及愛主愛人誡命的重要性。

576. 在許多以色列人的眼中,耶穌的行動好像反對選民下列的基本制度:
— 須遵守法律書明文規定的一切誡命,此外,對法利塞人來說,還加上其口傳的解釋。
— 耶路撒冷聖殿的主要特色,是它被視為天主以超越方式寓居的神聖地方。
— 信奉唯一的天主,無人可分享祂的光榮。

《天主教教理簡編》
113. 耶穌因甚麼指控而被定罪?
一些以色列的首長控告耶穌觸犯了梅瑟法律,反對耶路撒冷的聖殿,尤其違反了對唯一天主的信仰,因為祂自稱是天主子。為此,他們把祂交給比拉多,為定祂死罪。

114. 耶穌對以色列的法律有何態度?
耶穌並沒有廢除天主在西乃山頒給梅瑟的法律,而是使它完成,並且給予這法律最後的解釋。祂是那位圓滿地遵守法律的立法者。祂更以忠信僕人的身分,藉著自己贖罪的死亡,獻上那唯一能「補贖在先前盟約之下所犯的罪過」(希九15)的犧牲。

115. 耶穌對耶路撒冷的聖殿有何態度?
耶穌被指控敵視聖殿。但祂卻尊敬聖殿如「我父的殿宇」(若二16),並曾在那裡講過祂主要的道理。但祂提到自己的死亡時,也預言了聖殿的毀滅,把自己視作天主在人間的永久住所。

116. 耶穌有否相反以色列對唯一天主和救世主的信仰?
耶穌從未相反過對唯一天主的信仰,即連在祂完成天主的至高工程:赦免罪過,以滿全默西亞的許諾,及顯示自己與天主同等時。耶穌叫人相信祂和皈依的要求,使人明白到猶太公議會對耶穌的悲劇性誤會:認為祂是褻聖者,應受死刑。

《青年天主教要理》
96. 為甚麼耶穌這個和平之子會被判十字架死刑?
耶穌向他的同代人提出了一個決定性的問題:要麼他是以神聖的權力行事;要麼他是一名騙子,一名褻瀆者,及一名違反法律者,而他也就是被這樣看待。(參閱天主教教理574~576)

耶穌在許多方面都是對當時傳統猶太教的一個空前的挑戰。他赦免人罪,這只有天主才能做的;他的行為使安息日的法律好像不是絕對似的;他被懷疑褻瀆天主,和使自己陷於假先知的指控中。所有這些罪行在法律中都要懲處死刑。

8. 天主意願其獨生子的死亡嗎?

《天主教教理》599~609
599. 耶穌的慘死並非環境不幸的巧合的偶然結果。它屬於天主計畫的奧秘,正如聖伯多祿在五旬節第一次講道中,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解釋的:「祂照天主已定的計畫和預知,被交付了」(宗二23)。聖經的這句話,並不表示那些「交付耶穌」(宗三13)的人,只是天主預先寫好的劇本的消極執行者。

600. 時間的每一刻都真真實實地呈現在天主面前。所以祂「預定」自己的永遠計畫時,也包括每人對祂恩寵的自由回應:「實在,黑落德和般雀比拉多,與異民和以色列人聚集在這座城內,反對祢的聖僕人耶穌,反對祢的受傅者,實行了祢的手和計畫所預定要成就的事」(宗四27~28)。天主允許了他們的盲目行為,以完成祂救恩的計畫。

601. 天主透過義者僕人之死的這項救恩計畫,曾預先在聖經上被宣布為救贖普世的奧跡,即是解救人類脫離罪惡奴役的奧跡聖保祿在一次信仰的宣認中,聲稱他曾「領受了」此項訊息,即「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格前十五3)。耶穌的贖罪死亡特別應驗了受苦僕人的預言,耶穌自己也在受苦僕人的光照下,去解釋祂生命和死亡的意義。祂復活後,把聖經的這項解釋教導厄瑪烏的門徒,然後也教導宗徒。

602. 因此,聖伯多祿能在天主的救恩計畫內寫出宗徒的信仰:「該知道:你們不是用能朽壞的金銀等物,由你們祖傳的虛妄生活中被贖出來的,而是用寶血,即無玷無瑕的羔羊基督的寶血。祂固然在創世以前就被預定了的,但在這最末的時期為了你們才出現」(伯前一18~20)。隨原罪而來的人類罪惡,受到了死亡的制裁。天主派遣自己聖子取了奴僕的形體,即是那因罪惡而墮落及被註定要死的人類形體,「天主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祂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格後五21)。

603. 從未有人指責耶穌犯過罪,耶穌說:「你們中誰能指證我有罪」,但在祂常與父契合的救贖之愛中,祂接受我們因罪遠離天主的處境,致使祂能以我們的名義在十字架上說道:「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甚麼捨棄了我?」(谷十五34;詠二十二2)。由於祂跟我們罪人如此團結一致,「天主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祂交出了」(羅八32),為使我們「因著祂聖子的死,得與天主和好」(羅五10)。

604. 天主為了我們的罪而把自己的兒子交出時,顯示了祂對我們的計畫是一項慈愛的計畫,先於我們的任何功績。「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壹書四10)。「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五8)。

605. 這愛不是排斥性的,耶穌在亡羊比喻的結論中說過:「同樣,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瑪十八14)。祂強調「交出自己的生命,是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28);這「大眾」一詞並不表示有所限制,只是把整個人類與捨生救他們的唯一救贖者相對而已。教會追隨宗徒們的訓誨而宣認,基督為所有人而死,沒有一個例外,「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沒有一個人,基督沒有為他受過苦的」。

606. 天主子「從天降下,不是為執行祂的旨意,而是為執行派遣祂來者的旨意」(若六38),「基督一進入世界便說:……看,我已來到……天主,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我們就是因這旨意,藉耶穌基督的身體,一次而為永遠的祭獻,得到了聖化」(希十5~10)。聖子在降生之初,就把天主的救恩計畫納入自己的救贖使命中:「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來者的旨意,完成祂的工程」(若四34)。

607. 耶穌為「全世界的罪」(若壹書二章2) 而作的贖罪祭,是祂跟聖父共融之愛的表現:「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若十17),並且「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若十四31)。

608. 這種遵從天父贖世慈愛計畫的願望, 激勵著耶穌整個的生活,因為祂那贖罪的苦難正是祂降生的理由:「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吧!但正是為此,我才到了這時辰」(若十二27)。「父賜給我的杯,我豈能不喝嗎?」(若十八11)。而且當祂被釘十字架上,在一切完成之前,祂還說:「我渴」(若十九28)。

609. 若翰答應在罪人中為耶穌施洗後,便望著祂,指出祂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一29)這樣,他顯示耶穌也是那默默地被人牽去宰殺、承擔大眾罪過的受苦僕人;逾越節羔羊是第一次逾越節使以色列民得救的象徵。基督的一生都表達祂的這項使命:「服事人類,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十45)。

《天主教教理簡編》
118. 為何耶穌的死亡屬於天主的計畫?
天主為了使因罪惡而註定要死的所有人類與祂和好,就滿懷愛心地主動打發自己的兒子來,為了罪人而被交付於死亡。耶穌的死亡「照經上記載的」應驗了,在舊約中尤其在受苦的僕人身上所預告的都應驗了。

《青年天主教要理》
98. 天主意願其獨生子的死亡嗎?
耶穌的死並非來自悲慘的外在狀況。耶穌是「照天主已定的計畫和預知,被交付了」(宗二23)的。故此我們這些罪惡和死亡的子女能擁有生命,在天之父「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格後五21)。天主父要求他獨生子犧牲的重要,相當於基督服從的重要,「我可說什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罷?但正是為此,我才到了這時辰」(若十二27)。天主為人的愛在兩方面都在十字架上自我證實了至極點。(參閱天主教教理599~609,620)

為拯救我們於死亡,天主著手開始一件危險的使命:他在我們這死亡的世界中採用了一種「不朽的藥」(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他的聖子耶穌基督。在這使命中父和子是不可分開的,他們為愛人類願意和渴望獻出他們的一切所有。天主願意製造一個交換以便永遠拯救我們。他渴望給予我們他永恆的生命,好使我們能經歷他的喜樂,他亦想忍受我們的死亡、我們的失望、我們的被遺棄,以便在一切事上與我們分享,也為愛我們至盡頭、以至未來的時間。基督的死是父的意願,但不是他最終的決定。因基督為我們而死,我們能以我們的死亡交換他的生命。

9. 在耶穌死前的晚上,祂在橄欖山上真的經歷了死亡的恐懼嗎?

《天主教教理》
612. 祂在這時所建立的聖體聖事,將是祂祭獻的「紀念」。耶穌也將宗徒們包括在祂的奉獻中,並要求他們,把這祭獻持續下去 。藉此,耶穌把自己的宗徒們建立為新約的司祭:「我為他們祝聖我自己,為叫他們也因真理而被祝聖」(若十七19)。

《天主教教理簡編》
121. 山園祈禱中發生了甚麼事?
耶穌身為「生命之原」(宗三15),祂神聖的人性雖然對死亡懷有恐懼,但天主子的人性意願卻依附天父的意願:為救我們,耶穌「聽命至死」(斐二8),接納承擔我們的罪過在自己身上。

《青年天主教要理》
100. 在耶穌死前的晚上,他在橄欖山上真的經歷了死亡的恐懼嗎?
由於耶穌是真人,他在橄欖山上真正地經歷了死亡的恐懼。(參閱天主教教理612)

以我們所擁有的同一人性力量,耶穌也要為了從內心的承行父的旨意而奮鬥,即他為了世界的生命而給予他的生命。在耶穌最黑暗的時刻,他被所有人、甚至其朋友所捨棄,他在奮鬥後終能勉力回應:「我父!如果這杯不能離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全你的意願吧!」(瑪二十六42)。

10. 為什麼耶穌要在所有地方中、選擇了十字架上救贖我們?

《天主教教理》613~617,622~623
613. 基督的死是逾越祭獻,藉此「除免世罪的羔羊」(若一29)完成了人類決定性的救贖,它又是使人與天主重新共融的新約祭獻,藉那「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瑪二十六28)的血,使人與天主重歸於好。

614. 基督的這個祭獻是唯一的:它完成及超越一切其他的祭獻 它首先是天主父自己的恩賜:是父把自己的兒子交出,為使我們與祂重修舊好。這祭獻同時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奉獻,祂自願地並為了愛情,藉著聖神奉獻自己的生命予聖父,為賠補我們的抗命行為。

615. 「正如因一個人的悖逆,大眾都成了罪人;同樣,因一個人的服從,大眾都成了義人」(羅五19)。耶穌服從至死,藉此完成了受苦僕人對他人罪過的承擔,祂「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罪祭」並「承擔大眾的罪過,使多人成義,因為祂承擔了他們的罪過」。耶穌賠補了我們的過錯並為我們的罪向父作了賠償。

616. 是基督那「愛到底」(若十三)的愛,給予祂的祭獻以救贖、賠補、贖罪、和補償的價值。祂在奉獻自己的性命時,認識和愛了我們眾人。「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因我們曾如此斷定,既然一個人替眾人死了,那麼眾人就都死了」(格後五14)。無論甚麼人,即使是最聖的,也不能承擔眾人的罪過,並為所有人自作祭獻。唯有在基督身上的天主子位格 — 既超越又包含眾人,且使祂成為人類的元首 — 才能為所有人作出救贖的祭獻。

622. 基督的救贖在於此:祂「來……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28),就是「愛祂自己的人到底」(若十三1),為把他們「由他們祖傳的虛妄生活中救贖出來」(伯前一18)。

623. 耶穌藉服從父,「甚至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的那種愛,完成了受苦僕人的贖罪使命,使許多人成義,因為祂承擔了他們的罪過。

《天主教教理簡編》
122. 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有甚麼效果?
耶穌自願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作為贖罪的犧牲,以祂完全服從至死的愛補贖了我們的過犯。天主子這「愛到底」(若十三1)的愛,使整個人類與天主重歸於好。因而基督的逾越祭獻,以獨一無二、完美和決定性的方式,救贖了人類,使他們與天主重新共融。

《青年天主教要理》
101. 為甚麼耶穌要在所有地方中、選擇了在十字架上救贖我們?
雖然是無辜的,但在耶穌被殘酷地處決的十字架,是終極貶抑和遺棄的地方。基督,我們的救主,選擇了十字架以擔負世界的罪債和遭受世界的痛苦。所以他以其完美的愛將世界帶回天主的家。(參閱天主教教理613~617,622~623)

天主不能更有力地顯示他的愛,他容許自己在子的位格中,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釘十字架是古代最恥辱和最可怖的處決方式。不論羅馬公民觸犯任何罪行也都嚴禁被釘死的。天主藉此進入人類最深的痛苦中。由那時開始,沒有人可以說「天主不知道我在受甚麼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