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條 我信聖而公教會,我信諸聖相通功

第九條「我信聖而公教會,我信諸聖相通功」

1. 什麼是教會?

《天主教教理》748~757,763~801,809
748. 「基督為萬民之光,本屆神聖大公會議,因聖神而集合,切願向萬民宣布福音,使教會臉上所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個人」。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憲章是以這幾句話作為序幕。大公會議藉此顯示,涉及教會的信仰條文,完全靠有關耶穌基督的信仰條文而定。除了基督之光以外,教會別無其他的光。按照教父們所喜愛的一種圖象:教會好像月亮,它的光完全由太陽反射過來。

749. 涉及教會的條文,也完全靠有關聖神的條文而定,此聖神的條文是在教會條文之先。「事實上,在指出聖神是一切聖德的泉源及賜予者之後,我們現在宣認是聖神以聖德裝飾了教會」。依照教父們的說法,教會是「聖神開花結果」的所在。

750. 相信教會是「至聖」、「至公」,她又是「唯一」和「從宗徒傳下來的」(如在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所增添的),與對天主父、子及聖神的信仰是不可分的。在宗徒信經中,我們宣信一個聖教會(Credo...Ecclesiam),而非把教會作為信仰的最終對象(not believe in the Church),如此可避免把天主及其工程混淆,並可清楚地把天主賜予教會的一切恩惠歸於祂的仁慈。

751. 「教會」一詞(“ekklesia”來自希臘語“ek~kalein”「喚出來」),有「召集」的意義;是指民眾的集會,通常具有宗教的目的。它是一個多次在的會眾,以色列就在那裡接受了法律,並被天主立為自己聖潔的子民。初期的基督徒團體自稱為「教會」,承認自己是該會眾的繼承者。在教會內,天主從世界各地「召集」自己的子民。英文的 “Church”和德文的“Kirche”皆來自另一個類似的希臘字“Kyriake”,意指「屬於主的會眾」。

752. 在基督徒用語中,「教會」一詞,是指禮儀的集會,也指地方團體或整個的普世信友團體。事實上,這三種意義是不可分的。「教會」是天主在整個世界所聚集的子民。她存在於地方團體之中,並在禮儀的聚會中實現,尤以感恩祭的聚會為主。教會的生命源自聖言及基督聖體,且藉此而成為基督的奧體。

753. 在聖經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彼此相聯的圖象和預象,天主的啟示透過這些圖象,來表達教會取之不盡的奧跡。舊約的多種圖象,是一個基本概念的不同表達,就是「天主子民」。在新約裡,所有這些圖象有了一個新的中心,因為基督成了這個子民的「頭」,因此這子民就成了祂的「身體」。環繞著這中心的,有各種不同的圖象:「或取自羊棧、或取自農場、或取自建築物、甚或取自家庭及婚嫁」。

754. 「教會是一個羊棧,它的唯一必經之門就是基督。教會也是一個羊群,天主親口預言自己是它的牧人,祂的羊群雖由其他牧人管理,但始終由基督親自領往牧場餵養,祂是善牧和眾牧人之首,祂曾為羊群捨掉自己的性命。

755. 「教會是天主的莊田或農場(格前三9)。在這農場裡生長著古老的橄欖樹,古聖祖們就是它神聖的根;猶太人和外邦人,無論過去或將來,都在它內修好。教會也是天上農夫所栽培的特選葡萄園。基督是真葡萄樹,給樹枝帶來生命和繁殖力;我們就是樹枝,藉著教會留在祂內,沒有祂,我們便一無所能。

756. 「教會也多次被稱為天主的建築物建築物(格前三9)。主耶穌把自己比喻為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瑪二十一42)。教會就在這基石上由宗徒們所建立(格前三11),並在它身上取得團結和合一。這座建築物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天主的家庭家庭所居之屋(弟前三15);天主在聖神內的寓所(弗二19~22);『天主與人共居的帳幕』(默二十一3)。尤其被稱為聖殿,教父們稱它為石砌的聖所。在禮儀中,此聖殿亦喻之為「聖城」,即新的耶路撒冷。我們就是它的活石,要在此世形成一個屬神的殿宇(伯前二5)。聖若望在欣賞新天新地時,看見這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就像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默二十一1~2)。

757. 「教會又稱為『天上的耶路撒冷』和『我們的母親』(迦四26),也被描繪為無玷羔羊的無玷淨配(默十九7;二十一2,9;二十二17),基督『愛了她,並為她捨棄了自己,為使她成為聖潔的』(弗五25~26),又和她訂下不毀之約,不斷地『養育照顧她』(弗五29)」。

763. 聖子的任務是當時期一滿,履行父的救恩計劃;而這就是祂「使命」的動機。「主耶穌藉宣布喜訊開創了祂的教會,就是聖經上歷代所預許的天主之國業已來臨」。為奉行天父的旨意,基督在世上揭開了天國的序幕。教會是「已臨現於奧跡中的基督王國」。

764. 「這王國在基督的言、行和臨在上,已清楚地顯示於人了」。接受耶穌的話,就是接受「天主之國」。天國的幼芽和開端,就是耶穌前來召集在自己身邊的那「小小羊群」(路十二32),祂就是這羊群的牧者。他們組人接物方式」,及他們專有的祈禱。

765. 主耶穌賦予自己的團體一個結構,它將持續到天國的圓滿完成。首先是簡選十二宗徒,以伯多祿為他們的首領。他們代表著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是新耶路撒冷的基礎。十二宗徒及其他門徒參與基督的使命和權力,同時也分擔祂的命運。基督透過所有這些行動,準備及建立祂的教會。

766. 教會主要是誕生於基督為我們的得救而完全的自我交付,這交付提前在建立聖體聖事時實行,後來在十字架上完成。「教會的開始和發展,由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敞開的肋旁所流出的血和水,作為象徵」。「因為從安眠於十字架的基督肋旁,產生了整個教會這奇妙聖事」。正如厄娃是由熟睡中亞當的肋骨所形成,同樣,教會是由死於十字架的基督被剌透的心誕生。

767. 「聖父委託給祂兒子的工程在世上完成後,就在五旬節那天,派遣聖神前來不斷地聖化教會」。從那時起,「教會公開呈現於民眾之前,並開始藉著宣講,向萬民傳播福音」。教會本質上是傳教的,為了救恩而「召集」一切人,被基督所派遣,使萬民成為門徒。

768. 為使教會能實現她的使命,聖神「用聖統和各種神恩,建設及督導教會」。「因此,教會擁有其創始者的恩寵,忠實地遵守祂仁愛、謙遜和刻苦的誡命,接受向萬民宣講和建立基督與天主王國的使命,而教會在世上是這天國的幼芽和開端」。

769. 「教會只有在天上的光榮中」,即當基督光榮地再來時,「才圓滿地實現」。直到那個日子,「教會要在世界的迫害與天主的安慰中,繼續自己的旅程」。此世,她自知是在充軍,遠離天主,「渴求完美的天國,並全力期望在光榮中與其君王結合」。教會的以及世界藉著教會要達到的圓滿境界,必須經過許多大考驗,才能在光榮中完成。只有那樣,「所有的義人,從亞當開始,『從義人亞伯爾直到最後一個被選者』,都將在天父面前,團聚在普世的教會內」。

770. 教會置身於歷史,但同時又超越歷史。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才能從她可見的事實中,察覺到一個精神的、帶有屬神生命的事實。

771. 「唯一的中保基督,在世上創立了祂的聖教會,並不斷地支持她。她是一個信德、望德和愛德的團體,也是一個可見的組織。藉著教會,基督把真理與恩寵灌輸給眾人」。教會同時是:
— 「由聖統組織建立的社團和基督的奧體;
— 可見的會眾和精神的團體;
— 地上的教會和富有天上神恩的教會」。
這些幅度「形成了一個由人性和神性成分組成的單一複合體」:

教會的特徵,是兼有人性與神性,是有形的與無形的,努力工作而又專心默禱,置身於世上,卻又邁向天鄉。不過這一切,凡是人性的,應從屬於神性的,有形的應從屬於無形的,工作應從屬於默禱,現世的事應從屬於我們所邁向的未來聖城。

聖伯納•克理弗,《論雅歌的講道》:多麼謙遜!何等崇高!香柏之幕,天主聖所;地上小築,天上華宮;土牆茅舍,皇家宅院;死者之體,光明殿堂;傲慢之徒,不屑一顧;信者尊敬,基督淨配!她雖憂鬱,卻實亮麗,耶京少女,疲憊蒼白,長期流亡,忍受痛傷,終有一日,苦盡甘來,佩戴華飾,天闕盛裝。

772. 基督是在教會內,完成並啟示祂的奧跡,作為天主計劃的目標:「使萬物總歸於基督」(弗一10)。聖保祿把基督與教會的聯婚稱為「偉大的奧跡」(弗五32)。由於她像新娘般的與新郎基督結合,教會本身也成了奧跡。聖保祿在默觀這奧跡時,寫道:「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哥一27)。

773. 在教會內,人類透過「永存不朽的愛」(格前十三8)與天主共融,這是教會的目標。此目標支配教會內作為聖事工具的一切,這工具與要消逝的世界是相連的。「她的結構完全是為基督肢體的聖德而設,而聖德則按『偉大的奧跡』而衡量,在這奧跡內新娘以愛的禮物回報新郎的恩賜」。瑪利亞在「邁向聖德的路上」超越我們眾人,她是教會的奧跡,如同「沒有瑕疵、沒有皺紋之新娘」(弗五27)的教會奧跡。為此,「教會的瑪利亞面貌先於伯多祿面貌」。

774. 希臘語“mysterion”一詞,曾以“mysterium”(奧跡)及“sacramentum” 聖事兩詞譯成拉丁文。在以後的解釋中,聖事一詞進一步表達救恩的有形標記,而奧跡一詞指謂救恩的隱藏事實。在這意義下,基督本身就是救恩的奧跡:「除了基督外,別無其他天主的奧跡」。祂那聖善和具聖化能力的人性救贖工程就是救恩聖事,這聖事在教會諸聖事中自我顯示和運作(在東方教會中稱這些聖事為「神聖奧跡」)。七件聖事是聖神藉以她被稱為「聖事」。

775. 「教會在某種意義下是在基督內的聖事,就是說,她同時是與天主親密結合的、又是整個人類一體性的標記和工具」。成為人類與天主親密結合的聖事,就是教會的第一個目標。由於人類之間的共融植根於與天主的結合,教會也是人類一體性的聖事。在她內,這種一體性已經開始,因為她聚集「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人」(默七9);同時,教會也是這種尚未圓滿完成的一體性的「標記和工具」。

776. 作為聖事,教會是基督的工具。教會在基督手中是「救贖眾人的工具」,是「普世救恩的聖事」。藉此,基督「既顯露又實現天主愛人的奧跡」。教會是「天主愛護人類計劃的實現」,這計劃是要「使全人類成為天主的唯一子民,組成基督的唯一身體,建成聖神的唯一聖殿」。

777. 「教會」一詞有「召集」的意義,是指天主聖言所召集的會眾,以組成天主的子民;他們受了基督聖體的滋養後,本身也成了基督的身體。

778. 教會既是天主計劃的途徑又是目標:曾在創世時預示、在舊約中準備、建基於耶穌基督的言行、憑著祂的贖世苦架和復活而實現,她藉著聖神的傾注顯示為救恩的奧跡。當世上所有被救贖者在天上的榮耀中成為一個會眾時,教會才圓滿地實現。

779. 教會是可見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有聖統組織的社團又是基督的奧體。她是「唯一的」,同時由人性和神性組成。教會的奧跡就在於此,只有憑信德才能接受。

780. 教會是在此世界的救恩聖事,是天主與人共融的標記和工具。

781. 「在各時代各民族中,凡是敬畏天主、履行正義的人,都是天主所悅納的。可是天主不願人們彼此毫無聯繫,個別地得到聖化和拯救,而要他們組成一個民族,真實地認識祂,聖善地事奉祂。因此,祂為自己選擇了以色列民族,與他們訂立盟約,並逐步地培育它……但這一切都是為而是因聖神組成一個天主的子民」。

782. 天主子民有些特徵,使它有別於歷史上所有的宗教、種族、政治或文化集團:
— 是天主的子民:天主本身並不屬於任何民族。但祂從那些從前不是一個民族的人中形成了一個民族:「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伯前二9)。
— 要成為這子民的成員,不是藉自然生育,而是「由水和聖神」「由上而生」(若三3~5),就是要信仰基督和接受洗禮。
— 這個子民以耶穌基督(受傅者、默西亞)為元首(頭):因為同樣的油 — 聖神,從頭流到身體,這身體就成為「默西亞的子民」。
— 「這子民的身分,就是做天主自由子女的尊嚴:天主聖神在他們心中,有如住在殿堂裡。」
— 「這子民的法律,是像耶穌愛了我們那樣的去愛別人的新誡命」。這是聖神的「新」法律(羅八2;迦五25)。
— 這子民的使命是要成為地上的鹽和世界的光,「形成全人類合一、希望和得救的強勁種子」。
— 「最後,這子民的終向就是天主王國,即由天主親自在世上創立、繼續擴展、並在世界末日由祂來完成的天主王國」。

783. 耶穌基督是父傅以聖神的那一位,並被立為「司祭、先知和君王」。整個天主子民參與基督這三重職務,並承受由此產生的使命和服務的責任。

784. 人藉信仰和洗禮而加入天主子民的行列,即參與這子民的唯一聖召、司祭的聖召:「主基督,這位由人間選拔的大司祭,把新的子民組成『一個事奉天父的司祭之國』。因為,領洗的人因著重生和聖神的傅油,都被祝聖為精神的聖殿和神聖的司祭」

785. 當天主的神聖子民「不能失誤地依附那一次而永遠地傳給聖徒們的信德」,並深入理解這信德而成為基督在此世的證人時,「也參與基督的 先知職務」。這參與特別是由於對信德的超性意識,此意識屬於全體子民,包括平信徒及聖統。

786. 最後,天主的子民也參與基督的王者職務。基督執行祂的王權,藉祂的死亡和復活,吸引眾人到祂跟前。基督、宇宙的君王和主宰,成了眾人的奴僕,因為祂「不是來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28)。為基督徒,「為王」就是「服務」,尤其是在「貧窮和受苦的人身上」,教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她那貧窮和受苦之創始者的肖象」。天主子民按照這種與基督一起服務的聖召去生活,就能實現它「王者的尊嚴」。

聖大良一世,《講道集》:所有在基督內重生的人,都因十字架的記號而獲得王者的尊嚴,藉聖神的傅油而被祝聖為司祭。因此並非只有我們職務的獨有服務,因為所有的基督徒,有了屬神的神恩及運用他們的理智,就被認為是這王者種族的成員,參與司祭的職務。一個靈魂管理它的身體,使它服從天主,難道不是王者的職務嗎?向天主奉獻一顆純潔的良心,在自己的內心祭台上向祂呈上我們敬禮的無玷祭品,難道不是司祭的職務嗎?

787. 耶穌一開始就使自己的門徒們參與祂的生活;祂給他們啟示天國的奧秘;使他們分擔祂的使命,祂的喜樂和憂愁。耶穌還提及一種更親密的共融:「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若十五4~5)。此外,祂又宣布一種在祂與我們之間的神秘而真實的共融:「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六56)。

788. 當耶穌的有形臨在在門徒前消失,並沒有留下他們為孤兒祂許下要與他們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祂又為他們派遣了聖神。在某種意義下,與耶穌的共融變得更為密切:「因為祂賦予聖神後,把從各民族所召集的兄弟組成了祂奧妙的身體」。

789. 以身體比喻教會,更能說明教會與基督之間的密切關係。教會並不只是 圍繞在祂的四周,而是在祂的身體內與祂結合為一。基督身體、教會的三種面貌應予以特別強調,就是:所有肢體因與基督結合而彼此團結一致;基督是奧體的頭;教會是基督的淨配。

790. 凡回應天主聖言,成為基督身體的肢體的信徒們,都密切地結合於基督:「在這奧體內,基督的生命分施於信徒們。藉著聖事,他們以奧妙而真實的方式,與受難而榮耀的基督結合」。這在聖洗和聖體中顯得尤為真實。我們藉著聖洗,與基督的死亡及復活聯繫,藉著聖體,「我們實在分享主的身體,被提升至與祂共融並彼此共融」。

791. 身體的合一並不排除肢體的多元性:「在建立基督的身體時,肢體不同,職務也各異。聖神只有一個,祂為了教會的利益,按照祂的富裕和職務的需要,分施不同的恩惠」。奧體的一體性在信友間產生並激發愛德:「因此,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同它一起受苦;一個肢體受到光榮,所有的肢體都感到快樂」。最後,奧體的一體性克服一切的人性分裂:「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三27~28)。

792. 「基督是身體 — 教會 — 的頭」(哥一18),祂是創世和贖世的根源。祂被高舉到父的榮耀中,「在萬有之上」 — 主要在教會之上 — 「祂獨佔首位」(哥一18),藉著教會,把自己的王國伸展至萬事萬物。

793. 基督把我們融合在祂的逾越事件裡。所有肢體都該勉力效法祂,直到在他們身上「形成基督為止」(迦四19)。「為此,我們被納入祂生活的奧跡內……如同身體與頭連在一起那樣,我們與祂的苦難連在一起,同祂一起受苦,為能同祂一起享受光榮」。

794. 基督也照顧我們的成長。為使我們向著祂 — 我們的頭 — 成長,基督在其身體 — 教會內,安排了一些恩寵和職務,藉此使我們能在得救的路上互相幫助。

795. 所以,基督與教會形成「整個的基督」(Christus totus)。教會與基督是一體。聖人們對這一體性有很強烈的意識:

聖奧思定,《論若望福音》:讓我們歡樂吧!讓我們感謝天主!因為祂不但使我們成為基督徒,而且也使我們成為基督自己。弟兄們,你們曾否留意,天主給了基督作為我們的元首,是賜給我們多大的恩典?你們踴躍喜樂吧!我們已成了基督。既然祂是頭,我們是肢體,祂和我們就成了完整的人……圓滿的基督:頭和肢體。而且是何等的頭,何等的肢體?是基督和教會。

聖大額我略,《約伯傳詮釋》:我們的救主把自己視為單一和相同的位格,因為祂跟聖教會融合為一。

聖多瑪斯,《神學大全》:頭與肢體可說是單一和相同的奧妙位格。

聖女貞德對其判官們所說的一句話,總結了聖師們的信仰並表達了信徒的常識:「依我的看法,耶穌基督與教會完全是一體,不該產生困難」。

796. 基督與教會、頭與身體的一體性,也涉及個人關係中兩者的區別。這種情況多次以新郎和新娘的形象來表達。基督是教會的新郎,這題材早已為先知所準備並由若翰宣告過。主也自比作「新郎」(谷二19)。聖保祿宗徒把教會和每個信徒 — 基督身體的肢體,比作「許配於」主基督的新娘,好能與祂具有同一的聖神。教會是無玷羔羊的無玷新娘;「基督愛她,並為她捨棄了自己……為使她成為聖潔的」(弗五25~26)。基督以永遠的盟約與教會結合,並像自己身體一般的不斷加以照顧。

聖奧思定,《聖詠漫談》:這就是完整的基督 (頭與身體),由眾多肢體形成一體……無論是頭或是肢體說話,總是基督在說話:或是以「頭」的角色發言,或是以「身體」的角色說話。經上是怎樣寫的?「二人成為一體。這奧跡真是偉大,但我是指基督和教會說的」(弗五31~32)。基督自己也在福音上說過:「他們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瑪十九6)。因為正如你們所知道的,他們雖然是兩個,但在婚姻結合中卻成了一個……作為頭的稱為作為頭的稱為「新郎新郎」,作為身體的稱為作為身體的稱為「新娘新娘」。

797. 「正如我們的心神,即我們的靈魂對我們肢體的關係,聖神對基督肢體、基督身體,即教會的關係也是一樣」。「身體各部分的彼此聯繫,以及各部分之與其至高元首的密切結合,應歸功於基督之神作為其隱藏的原動力。因為祂整個地存在於元首、存在於身體及存在於每個肢體內」。聖神使教會成為「生活的天主宮殿」(格後六16)。

聖依勒內•里昂,《駁斥異端》:「天主的恩寵」曾託付給教會……在她內存在著基督的共融,就是擁有聖神、不朽的保證、我們信仰的確定、上升到天主台前的梯子……因為,哪裡有教會,那裡就有天主聖神,哪裡有天主聖神,那裡就有教會和各樣恩寵。

798. 「聖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也確實是使每個不同肢體得救的原動力」。祂用許多方法,使整個身體在愛德中建立起來:藉著「有建設能力」(宗二十32)的天主聖言,藉著賴以形成基督身體的洗禮,藉著能發展和治癒基督肢體的聖事,藉著在各種恩寵中「居於首位」的「宗徒之恩」,藉著使人行善的美德,最後,藉著稱為「神恩」的各項特殊恩寵,使信徒們「能適當地並爽快地承受對教會的各項革新和發展有益的工作和任務」。

799. 無論是特殊的或是單純微小的神恩都是聖神的恩寵,它們直接或間接地有益於教會,用來建設教會、造福人群,及滿足世界的需要。

800. 不但是那些領受的人,連教會的所有成員都要以感恩之心去接納神恩。因為它們為整個基督身體的宗徒活力和聖德,是一個奇妙的恩寵富源,只要它們實在是來自聖神的恩寵,而且完全依照聖神的真正策勵,即是依照愛德 — 神恩的真正標準去實施。

801. 根據這種意義,可見分辨神恩常是必需的。一切神恩必須請示並服從於教會的牧者,「他們的職責,並非在熄滅聖神,而是考驗一切,擇其善而取之」,務使一切不同而互補的神恩,都能合力謀求「公眾的利益」(格前十二7)。

809. 教會是聖神的宮殿。聖神有如奧體的靈魂,既是她生命的根源,又是一體多元性及各種豐富恩寵和神恩的源頭。

《天主教教理簡編》147~151,153,156,158~159
147. 「教會」這名稱有甚麼意思?
「教會」是天主從世界各地召集和聚合的子民,以組成藉信德和聖洗成了天主子女、基督肢體和聖神宮殿的會眾。

148. 聖經還用了甚麼名稱和圖象來指教會?
在聖經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圖象,說明教會奧跡的不同特性。舊約喜用與天主子民有關的圖象;新約則愛用以基督為頭及這子民為身體的圖象,以及那些取自畜牧(羊棧、羊群、綿羊),農業(莊田、橄欖樹、葡萄園),建築物(寓所、石頭、聖殿)和家庭生活(新娘、母親、家庭)的圖象。

149. 教會的起源和完成為何?
教會的起源和完成皆出自天主的永恆計畫。她在舊盟約中藉以色列民的被選作預備,他們是各民族未來合一的標記。教會建立在耶穌基督的言語和行動上,尤其藉祂使人得救的死亡和復活所實現。她在五旬節日上,藉聖神的傾注而顯示為救恩的奧跡。她在世代終結時將達到圓滿,成為所有被救贖者在天上的會眾。

150. 教會的使命是甚麼?
教會的使命是向萬民宣講和建立耶穌基督所開展的天國。教會在世上是這救恩王國的幼芽和開端。

151. 怎麼說教會是奧跡?
教會是奧跡,因為在她可見的事實裡,存在和運作著一個精神的和屬神的事實,只能用信德的眼光察覺得到。

153. 教會為何是天主子民?
教會是天主子民,因為天主不願人們脫離他人而得到聖化和拯救,卻要他們組成一個民族,在父、子和聖神的結合中聚集一起。

156. 教會怎樣是基督的身體?
死而復活的基督,藉著聖神密切地與祂的信徒結合。這樣,信奉基督的人,尤其在感恩(聖體)聖事中與祂親密結合,而他們彼此也在愛德內合而為一,形成唯一的身體 — 教會,教會雖有不同的肢體和職務,但其唯一性正由此而實現。

158. 為甚麼說教會是基督的淨配?
因為主基督自比作「新郎」(谷二19),祂愛教會,並以永遠的盟約與她結合。基督為她交付了自己,並以自己的血潔淨她,「使她成為聖潔的」(弗五26),並成為所有天主子女多產的母親。「身體」一詞,顯示出「頭」與肢體的一體性,而「淨配」一詞,就「頭」與肢體的個人關係而言,卻強調兩者的區別。

159. 為甚麼說教會是聖神的宮殿?
因為聖神存在於身體—教會內:即在她的頭及肢體內;聖神更藉天主聖言、聖事、德行和神恩,在愛德內建樹教會。

正如我們的心神,即我們的靈魂對我們肢體的關係,聖神對基督肢體、基督身體,即教會的關係也是一樣(聖奧思定)。

《青年天主教要理》121,123~128
121. 「教會」是甚麼意思?
教會的希臘文是“ekklesia”,是指那些被召叫前來的人。我們所有已領洗及相信天主的人都是被主所召叫。我們在一起成為教會。如保祿所言: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是他的身體。(參閱天主教教理748~757)

當我們領受聖事及聆聽天主的聖言時,基督就在我們內,我們也在他內 — 這就是教會。聖經有豐富的圖像描繪所有已領洗的人、個別地分享與耶穌親密共融的生命:這裡說的圖像有天主的子民,及在其他章節中有基督的淨配;現在教會被稱為慈母,她是天主的家庭,又或以婚筵作對比。教會從來都不只是一個機構,也不只是「形式化的教會」,以致我們可以沒有了她。我們會因為在教會內的錯誤及缺點感到失望,但我們永不能而遠離她,因為天主以不可挽回的決定去愛她,且沒有因她成員的罪過而離棄她。(譯者按:只有教會的成員犯錯,教會永不犯錯)教會是天主在人間的臨在,所以我們必須要愛她。

123. 教會的任務是甚麼?
教會的任務是使已由耶穌開展的天主之國在世界各地發芽、生長。(參閱天主教教理763~769,774~776,780)

不論耶穌到那裡去,天國已接觸到人間:天主的國 — 一個和平及公義的國度經已展開。教會為天主的國服務。教會並不是自己的目標。她必須繼續耶穌已開始的工作。她應行耶穌所會行的。她延續耶穌神聖的標記(聖事)。她傳遞耶穌的說話。就是因為這樣,教會即使在軟弱中,仍是天國在世上傑出的一小部分。

124. 為甚麼教會不只是一個機構?
教會不只是一個機構,因為她同時是一個人性和神性的奧秘。(參閱天主教教理770~ 773,779)

真愛不會令一個人盲目,而是使他看見。就教會來說,正正是這個情況:從外面看來,教會只是一個俱備歷史成就的歷史性機構,同時也包含了過錯甚至是罪惡 — 一個罪人的教會。可是這看得並不足夠深入。畢竟基督那麼愛我們這些罪人,即使我們每天都背棄他,他從來沒有放棄他的教會。這個人和神、罪惡和恩寵的不能分割的結合就是教會的奧秘。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才能看到教會是永遠神聖的。

125. 天主的子民有甚麼獨特的地方?
這些子民的創始者是天主父。它的元首是耶穌基督。它力量的來源是聖神。成為天主子民的入口是聖洗。它的尊嚴是天主子女的自由。它的法律是愛。如果這些子民保持對天主忠誠和先尋求天主的國,它就能改變世界。(參閱天主教教理781~786)

在地上眾多的人民當中,有一種人民是有別於其他的。它不屬任何人,只屬於天主。它應該像增強味道的鹽;像滲入所有東西的酵母;像驅走黑暗的光。任何一個屬於天主子民的人,都必須希望與否認天主存在和無視他的誡命的人作出抗爭。但在天主子女的自由內,我們一無所懼,甚至是死亡亦如是。

126. 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甚麼意思?
尤其是透過聖洗聖事及聖體聖事,在耶穌基督和基督徒之間發生了不可分割的結合。這個結合是如此強烈,它連結起耶穌基督和我們,就像人體的頭部和其他身體部分,並使我們成為一體。(參閱天主教教理787~795)

127. 說教會是「基督的淨配」是甚麼意思?
耶穌愛教會如新郎愛他的新娘一樣。他與她永遠結合並為她捨棄自己的生命。(參閱天主教教理796)

曾經戀愛過的人都會多少知道甚麼是愛。耶穌知道這一點,所以自稱是新郎,一位深情的和渴望追求新娘的新郎,並希望與她一起慶祝愛的盛宴。我們就是他的新娘—教會。舊約把天主對他子民的愛比作夫婦之間的愛。如果耶穌尋求我們每一個人的愛,他會常常在愛中感到痛苦—意思是,對那些不想與他的愛扯上關係和不回報這份愛的人,他會如何痛心?

128. 說教會是「聖神的宮殿」是甚麼意思?
教會是聖神在世界上完全臨在的地方。(參閱天主教教理797~801,809)

以色列子民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朝拜天主。這座聖殿現今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會,她不局限於某一特定地點。「因為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十八20)。讓教會活著的是基督之神:他住在聖言裡,並存在於聖事的神聖記號中。他在信徒的心中愛著,並在他們的祈禱中說話。他帶領他們並賜予他們神恩 — 既簡單又有非凡的禮物。任何人如果進入與聖神的關係,就是在今天也可以體驗到真正的奇跡。

2. 為什麼天主願意有一個教會?

《天主教教理》785~781,802~804
758. 為探討教會的奧跡,我們首先默想她如何在天主聖三的計劃中孕育,並在歷史中如何逐步具體實現。

759. 「永生之父,按照祂的智慧、仁慈、自願而奧秘的計劃,創造了宇宙,並決定提拔人類,分享天主的生命」。祂在自己聖子內,召喚眾人分享這生命:「凡信奉基督的,祂願召集他們在聖教會內」。這個「天主的家庭」,按照天父的安排,在人類歷史各階段逐步建立和實現。因為教會「在創世之初已有預象,在以色列的民族史和舊約裡,她已被奇妙地準備好了,並在這末期內建立,藉聖神的恩賜顯示出來,且於世界末日光榮地完成」。

760. 初期的基督徒曾說:「世界是為了教會而創造的」。天主創造世界,是為使人與祂的生命共融,這共融是透過在基督內的「召集」實現,而這「召集」就是教會。教會是一切事物的目標,連慘痛的事,如天使墮落和人犯罪等為天主所許,只是當作機會和媒介,展示出祂全部的力量和要賜給世人的無限慈愛:

克來孟•亞力山卓,《導師》:正如天主的意願指向創造,而有世界﹔同樣天主的意願指向救人,而有教會。

761. 當罪惡破壞人與神,以及人與人之間共融的那一刻,天主便開始聚集祂的子民。教會的聚集可說是天主對罪惡所造成的混亂的反應。這種聚集已秘密地在各民族中進行:「凡在各民族中,敬畏祂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祂所中悅的」(宗十35)。

762. 聚集天主子民的遠程預備是由亞巴郎的蒙召開始,天主許下他要成為「一個大民族」的父親(創十二2)。而近程預備則由選擇以色列為天主的子民開始。藉著以民的被選,她將成為各民族未來合一的標記。然而先知們 — 早就控訴以色列毀了盟約及變得好像一個娼妓。他們預告將有一個新而永久的盟約。而「基督就建立了這個新的盟約」。

763. 聖子的任務是當時期一滿,履行父的救恩計劃;而這就是祂「使命」的動機。「主耶穌藉宣布喜訊開創了祂的教會,就是聖經上歷代所預許的天主之國業已來臨」。為奉行天父的旨意,基督在世上揭開了天國的序幕。教會是「已臨現於奧跡中的基督王國」。

764. 「這王國在基督的言、行和臨在上,已清楚地顯示於人了」。接受耶穌的話,就是接受「天主之國」。天國的幼芽和開端,就是耶穌前來召集在自己身邊的那「小小羊群」(路十二32),祂就是這羊群的牧者。他們組人接物方式」,及他們專有的祈禱。

765. 主耶穌賦予自己的團體一個結構,它將持續到天國的圓滿完成。首先是簡選十二宗徒,以伯多祿為他們的首領。他們代表著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是新耶路撒冷的基礎。十二宗徒及其他門徒參與基督的使命和權力,同時也分擔祂的命運。基督透過所有這些行動,準備及建立祂的教會。

766. 教會主要是誕生於基督為我們的得救而完全的自我交付,這交付提前在建立聖體聖事時實行,後來在十字架上完成。「教會的開始和發展,由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敞開的肋旁所流出的血和水,作為象徵」。「因為從安眠於十字架的基督肋旁,產生了整個教會這奇妙聖事」。正如厄娃是由熟睡中亞當的肋骨所形成,同樣,教會是由死於十字架的基督被剌透的心誕生。

767. 「聖父委託給祂兒子的工程在世上完成後,就在五旬節那天,派遣聖神前來不斷地聖化教會」。從那時起,「教會公開呈現於民眾之前,並開始藉著宣講,向萬民傳播福音」。教會本質上是傳教的,為了救恩而「召集」一切人,被基督所派遣,使萬民成為門徒。

768. 為使教會能實現她的使命,聖神「用聖統和各種神恩,建設及督導教會」。「因此,教會擁有其創始者的恩寵,忠實地遵守祂仁愛、謙遜和刻苦的誡命,接受向萬民宣講和建立基督與天主王國的使命,而教會在世上是這天國的幼芽和開端」。

769. 「教會只有在天上的光榮中」,即當基督光榮地再來時,「才圓滿地實現」。直到那個日子,「教會要在世界的迫害與天主的安慰中,繼續自己的旅程」。此世,她自知是在充軍,遠離天主,「渴求完美的天國,並全力期望在光榮中與其君王結合」。教會的以及世界藉著教會要達到的圓滿境界,必須經過許多大考驗,才能在光榮中完成。只有那樣,「所有的義人,從亞當開始,『從義人亞伯爾直到最後一個被選者』,都將在天父面前,團聚在普世的教會內」。

770. 教會置身於歷史,但同時又超越歷史。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才能從她可見的事實中,察覺到一個精神的、帶有屬神生命的事實。

771. 「唯一的中保基督,在世上創立了祂的聖教會,並不斷地支持她。她是一個信德、望德和愛德的團體,也是一個可見的組織。藉著教會,基督把真理與恩寵灌輸給眾人」。教會同時是:
— 「由聖統組織建立的社團和基督的奧體;
— 可見的會眾和精神的團體;
— 地上的教會和富有天上神恩的教會」。
這些幅度「形成了一個由人性和神性成分組成的單一複合體」:

教會的特徵,是兼有人性與神性,是有形的與無形的,努力工作而又專心默禱,置身於世上,卻又邁向天鄉。不過這一切,凡是人性的,應從屬於神性的,有形的應從屬於無形的,工作應從屬於默禱,現世的事應從屬於我們所邁向的未來聖城。

聖伯納•克理弗,《論雅歌的講道》:多麼謙遜!何等崇高!香柏之幕,天主聖所;地上小築,天上華宮;土牆茅舍,皇家宅院;死者之體,光明殿堂;傲慢之徒,不屑一顧;信者尊敬,基督淨配!她雖憂鬱,卻實亮麗,耶京少女,疲憊蒼白,長期流亡,忍受痛傷,終有一日,苦盡甘來,佩戴華飾,天闕盛裝。

772. 基督是在教會內,完成並啟示祂的奧跡,作為天主計劃的目標:「使萬物總歸於基督」(弗一10)。聖保祿把基督與教會的聯婚稱為「偉大的奧跡」(弗五32)。由於她像新娘般的與新郎基督結合,教會本身也成了奧跡。聖保祿在默觀這奧跡時,寫道:「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哥一27)。

773. 在教會內,人類透過「永存不朽的愛」(格前十三8)與天主共融,這是教會的目標。此目標支配教會內作為聖事工具的一切,這工具與要消逝的世界是相連的。「她的結構完全是為基督肢體的聖德而設,而聖德則按『偉大的奧跡』而衡量,在這奧跡內新娘以愛的禮物回報新郎的恩賜」。瑪利亞在「邁向聖德的路上」超越我們眾人,她是教會的奧跡,如同「沒有瑕疵、沒有皺紋之新娘」(弗五27)的教會奧跡。為此,「教會的瑪利亞面貌先於伯多祿面貌」。

774. 希臘語“mysterion”一詞,曾以“mysterium”(奧跡)及“sacramentum”聖事兩詞譯成拉丁文。在以後的解釋中,聖事一詞進一步表達救恩的有形標記,而奧跡一詞指謂救恩的隱藏事實。在這意義下,基督本身就是救恩的奧跡:「除了基督外,別無其他天主的奧跡」。祂那聖善和具聖化能力的人性救贖工程就是救恩聖事,這聖事在教會諸聖事中自我顯示和運作(在東方教會中稱這些聖事為「神聖奧跡」)。七件聖事是聖神藉以她被稱為「聖事」。

775. 「教會在某種意義下是在基督內的聖事,就是說,她同時是與天主親密結合的、又是整個人類一體性的標記和工具」。成為人類與天主親密結合的聖事,就是教會的第一個目標。由於人類之間的共融植根於與天主的結合,教會也是人類一體性的聖事。在她內,這種一體性已經開始,因為她聚集「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人」(默七9);同時,教會也是這種尚未圓滿完成的一體性的「標記和工具」。

776. 作為聖事,教會是基督的工具。教會在基督手中是「救贖眾人的工具」,是「普世救恩的聖事」。藉此,基督「既顯露又實現天主愛人的奧跡」。教會是「天主愛護人類計劃的實現」,這計劃是要「使全人類成為天主的唯一子民,組成基督的唯一身體,建成聖神的唯一聖殿」。

777.「教會」一詞有「召集」的意義,是指天主聖言所召集的會眾,以組成天主的子民;他們受了基督聖體的滋養後,本身也成了基督的身體。

778. 教會既是天主計劃的途徑又是目標:曾在創世時預示、在舊約中準備、建基於耶穌基督的言行、憑著祂的贖世苦架和復活而實現,她藉著聖神的傾注顯示為救恩的奧跡。當世上所有被救贖者在天上的榮耀中成為一個會眾時,教會才圓滿地實現。

779. 教會是可見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有聖統組織的社團又是基督的奧體。她是「唯一的」,同時由人性和神性組成。教會的奧跡就在於此,只有憑信德才能接受。

780. 教會是在此世界的救恩聖事,是天主與人共融的標記和工具。

781. 「在各時代各民族中,凡是敬畏天主、履行正義的人,都是天主所悅納的。可是天主不願人們彼此毫無聯繫,個別地得到聖化和拯救,而要他們組成一個民族,真實地認識祂,聖善地事奉祂。因此,祂為自己選擇了以色列民族,與他們訂立盟約,並逐步地培育它……但這一切都是為而是因聖神組成一個天主的子民」。

802. 「耶穌基督為我們捨棄了自己,是為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洗淨我們,使我們能成為祂的選民」(鐸二14)。

803. 「你們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二9)。

804. 人透過信德和洗禮,加入天主的子民。「所有的人都奉召參加天主的子民」,為的是在基督內「人類共成一家,成為唯一的天主子民」。

《天主教教理簡編》
149. 教會的起源和完成為何?
教會的起源和完成皆出自天主的永恆計畫。她在舊盟約中藉以色列民的被選作預備,他們是各民族未來合一的標記。教會建立在耶穌基督的言語和行動上,尤其藉祂使人得救的死亡和復活所實現。她在五旬節日上,藉聖神的傾注而顯示為救恩的奧跡。她在世代終結時將達到圓滿,成為所有被救贖者在天上的會眾。

《青年天主教要理》
122. 為甚麼天主願意有一個教會?
天主願意有一個教會是因為他希望救贖我們,不是個別地,而是全體一起。他希望整個人類都成為他的子民。(參閱天主教教理758~781,802~804)

沒有人能跟隨自我中心的道路進入天國。誰只想著自己及其個人靈魂的得救,那就是自我中心地生活。這在天國和人間都是不可能的。天主自己並不自我中心;他不是單獨的、自負的存有。三位一體的天主在自身內就是「社群」,一個共融,一個愛的永恆交流。人按照天主的模樣,也被計畫為關係、交流、分享及愛的存有。我們是為其他人負有責任的。

3. 為什麼只可以有一個教會?

《天主教教理》811~816,866,870
811. 「這是基督的唯一教會,就是我們在信經中所承認的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這四個彼此緊密相連的特徵,顯示出教會及其使命的主要面貌。它們並非由教會自己加上去的,而是基督透過聖神,使祂的教會成為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而且也是基督召喚她去實現這些特徵。

812. 只有藉著信德才能承認,教會是從它的神聖根源取得這些特徵。不過,它們在歷史上的表現,卻是清楚地向人類理智所說明的記號。梵一大公會議說:「教會藉著她卓越的聖德……藉著她至公的一體性和屹立不搖的穩定性,本身已是一個偉大與永久的可信理由,也是她神聖使命的一個無可反駁的證據」。

813. 教會在其起源上是唯一的:「這個奧跡的至高典範和根源,就是父、子、聖神一個天主於三位之中」。教會在其創立者方面而言是唯一的:「降生成人的聖子……曾藉祂的十字架使人類與天主和好,使萬民重新成為一個民族和一個身體」。教會在其「「靈魂靈魂」」方面而言亦是唯一的:「聖神寓居於信徒內,充滿及管理整個教會,使信徒們如此共融團結,及使眾人如此密切地與基督契合,以致成為教會合一的根源」。因此,唯一性實是教會的本質:

克萊孟•亞力山卓,《導師》:多麼奇妙的奧跡!只有一個宇宙的天父,一個宇宙的聖言,及一個到處相同的聖神;也只有一個成了母親的貞女,就是我所稱呼的教會。

814. 一開始,這「唯一的」教會就是多元的,或來自不同的天主恩賜,或來自領受恩寵者的差異。在同一個天主子民內,聚集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教會的成員中,也有不同的恩寵、職務、身分和生活方式:「在整個教會的共融下,也有個別教會的合法存在,享有自己獨特的傳統」。這種多姿多采的差別,並不違反教會的唯一性。不過,罪惡及其後果卻不斷地威脅著教會合一的恩寵。聖保祿宗徒也曾勸人「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弗四3)。

815. 哪些是合一的聯繫呢?「在一切之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三14)。但旅途中教會的合一也需要有形可見的共融來保證:
— 宣認由宗徒們所傳下來的唯一信仰;
— 共同舉行敬天之禮,尤其是聖事;
— 藉聖秩聖事的宗徒繼承,維持天主之家的手足和諧。

816. 「基督的唯一教會……就是我們的救主在復活後,委託伯多祿牧放,由他和其他宗徒負責傳揚和管理的教會……這個在此世建立及組織得有如社團的教會,就是天主教會,由伯多祿的繼承者及與他共融的主教們管理」:

梵二大公會議的大公主義法令解釋道:「基督的公教會是救恩的總匯,唯有藉此教會能獲得圓滿的得救方法。事實上,我們相信主把新約的一切恩惠,都託付給以伯多祿為首的宗徒團體,為建立基督在世的唯一身體;凡以某種形式屬於天主子民的人,都該全面地加入這身體」。

866. 教會是唯一的:她只有一個主,宣認一個信仰,藉著一個洗禮而獲新生,形成一個身體,由一個聖神賦予生命,及持有同一希望,當那希望完成時,所有的分歧將會消失。

870. 「這就是基督的唯一教會,我們在信經內所承認的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她存在於天主教會內,這教會是由伯多祿的繼承人及與此繼承人共融的主教們所管理,雖然在此有形的組織外,仍存有許多聖化及真理的要素」。

《天主教教理簡編》161~162,171
161. 為甚麼教會是唯一的?
教會是唯一的,因為她的根源和典範是三位結合一體的一個天主;她以耶穌基督為其創立者和元首,是祂使萬民成為一個身體;她以聖神為其靈魂,是祂使信徒們在基督內共融團結。她有一個信仰,一個聖事生活,一個宗徒繼承,一個共同希望和同一的愛德。

162. 基督的唯一教會存在那裡?
這個在此世建立及組織得有如社團的教會,在大公(天主)教會內實現,由伯多祿的繼承者及與他共融的主教們管理。唯有藉此教會能獲得圓滿的得救方法,因為主把新盟約的一切恩惠,都託付給以伯多祿為首的宗徒團體。

171. 「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這項肯定有甚麼意思?
它的意思是:全部救恩,都由基督元首,透過祂的身體—教會而來。所以,誰若知道教會是基督創立的,是得救的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恆心到底的,便不能得救。反過來說,一個人若非因己罪,而不認識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卻能真心誠意地尋求天主,在天主恩寵的感召下,按照良心的指示,努力承行天主旨意,也能因基督及其教會之故,獲得永遠的救恩。

《青年天主教要理》
129. 為甚麼只可以有一個教會?
就如基督只有一個,基督的身體也只有一個,基督的淨配也只有一個,因此耶穌基督的教會也只有一個。他是頭,教會是身體。他們共同形成「整個的基督」(聖奧斯定)。正如身體有許多肢體,但仍是一個身體,教會也是如此,由許多個別教會(教區)組成唯一教會。她們共同形成整個的基督。(參閱天主教教理811~816,866,870)

耶穌在宗徒們的基礎上建立他的教會。這個基礎支持教會到現今。宗徒們的信仰在教宗的領導下一代傳一代,這個伯多祿的職務是「在愛德中主持」(聖依納爵.安提約基)。而耶穌委託給宗徒團的聖事,則仍在發揮它們原有的力量。

4. 為什麼教會是至聖的?

《天主教教理》823~829
823. 「我們相信教會……是聖善的,毫無缺陷。因為與父和聖神被稱為『唯一聖者』的天主子基督,愛慕教會有如自己的淨配,為她捨棄了自己,為能聖化她;又為了天主的光榮,祂使教會與自己結合而成為自己的身體,並使她充滿聖神的恩寵」。因此教會是「天主的聖民」,她的成員被稱為「聖者」。

824. 教會不但與基督結合,也被祂所聖化;藉著祂並在祂內,教會也具有聖化的能力。教會的一切行動,都集中於此項目的,「就是在基督內聖化人靈及光榮天主」。在教會內可以找到「圓滿的得救方法」。我們就在她內,「藉著天主的恩寵而獲得聖德」。

825. 「教會已在世擁有聖德,雖不完善,卻是真正的聖德」。在她的成員身上,完善的聖德仍須追求。「既有這麼眾多而奇妙的得救方法,所有的信徒,無論甚麼地位和環境,都被天主召叫,各按自己的途徑,修德成聖,效法全善的天父」。

826. 愛德是聖德的靈魂,所有的人皆被召成聖:「愛德領導一切成聖的方法,賦予活力,並導向它們目的」:

聖女小德蘭,《自傳手稿》:我了解,教會有一個身體,由各種不同的肢體組成,她並不缺少最重要的、最高貴的肢體。我了解,教會有一顆心一顆心一顆心,而這顆心愛火炎炎而這顆心愛火炎炎。我而這顆心愛火炎炎明白,唯有愛唯有愛能促使教會各肢體活動;如果愛愛愛愛熄滅了,宗徒們便不再傳揚福音,殉道唯有愛者將拒絕傾流鮮血……我了解,愛懷抱一切的召叫愛是一切愛囊括一切 時間和空間……總言之,愛是永恆的

827. 「聖善純潔,絕無罪污的基督,從未犯過罪,降來世上,祇為補贖人罪。教會將罪人緊緊地抱在懷裡。因此,教會雖是聖的,仍常須淨煉,不斷努力補贖和更新」。教會的所有成員,包括聖職人員,都要自認為罪人。在所有的人中,直到世界末日,罪惡的莠子仍會跟福音的好種子混在一起。所以教會聚集所有已接受基督的救恩,但仍在聖德路上努力前進的罪人:

「天主子民信經」:教會是聖的,縱使在她懷中仍有罪人,因為她除了聖寵的生命外,別無其他生命。教會的成員活出這恩寵的生命得以聖化;離開這生命,便陷入罪惡與混亂,這罪惡與混亂阻止教會發出聖德的光輝。所以教會為這些罪惡受苦和做補贖,同時也有能力以基督的聖血和聖神的恩賜,去醫治她的這些子女。

828. 冊封一些信徒為聖人,就是隆重地宣布那些信徒曾英勇地修德行,並曾忠於天主的恩寵而生活過。教會藉此承認在她內的聖德之神的能力,並支持信徒們的望德,給他們提供聖人作為模範和代禱者。「聖人和聖女,常是教會歷史最困難的時刻中,革新的泉源和起點」。因為,「聖德是她宗徒工作和傳教神火的秘密泉源和不能錯誤的準則」。

829. 「雖然教會在童貞瑪利亞身上,已經達到了她那無玷無疵的完美地步,但信徒們卻仍須努力克服罪惡,增進聖德;因此,他們要舉目仰望瑪利亞」:在她身上,教會已是完全聖善的。

《天主教教理簡編》
165. 怎麼說教會是至聖的?
教會是至聖的,因為她的創立人是至聖的天主;基督為了聖化她而把自己交付給了她,使她具有聖化的能力;聖神以愛德賦予她生命。在教會內有圓滿得救的方法。她的所有成員都被召成聖,這也是她一切行動的目的。童貞瑪利亞和無數聖人聖女都是教會的一員,是她的模範和代禱者。教會的聖德是其子女成聖的泉源,他們在世上都自認為罪人,須不斷皈依和淨煉。

《青年天主教要理》
132. 教會為什麼是至聖的?
教會之所以是至聖的,並不因為其成員可能是聖的,而是由於運行其中的天主是聖的。教會成員靠著聖洗聖事而得到聖化。(參閱天主教教理823~829)

我們只要願意讓天主聖三觸碰我們自己,我們就會在愛中成長,並得以聖化,從而達致滿全。教會諸聖都是愛德滿全之人,這不在於他們自身愛的能力,而在於天主的觸碰和使用。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從天而來的愛傳遞給他人。即使榮登天鄉,他們仍在聖化教會,因為他們「貢獻神功」,支持我們走向聖潔。

5. 為什麼教會被稱為是至公的?

《天主教教理》830~831,849~856
830. 「至公」是指「普遍」,並有「全部」或「完整」之意,教會的「至公」含有雙重意義。

教會是至公的,因為基督臨在於她內。「哪裡有耶穌基督,那裡就有公教會」。在她內,存在著與「頭」結合的整個基督的身體。這表示教會由基督那裡領受了「圓滿的得救方法」:宣認正確和完整的信仰、圓滿的聖事生活、以及從宗徒繼承過來的職務。在這種基本意義下,教會在五旬節那天已是至公的,而且直到基督再來那天,仍將繼續如此。

831. 教會是至公的,因為基督派遣她向全人類傳教:

所有的人都奉召參加天主的子民。因此這個子民應遍及普世,涵蓋萬代,成為獨一無二的子民。這樣就能實現天主的計劃,祂一開始就創造了一個統一的人性,並決定把散居各地的子女,最後重新聚集起來……這個閃爍在天主子民身上的普及性,是主自身的恩賜,公教會藉此得以有效及持續地努力,把全人類及其全部優點,在聖神的合一內,總歸於基督元首。

849. 傳教的命令。「被天主派遣到萬民之中,作為『普世救恩聖事』的教會,為了本身至公性的基本要求,並為了服從其創立者的命令,努力向全人類宣講福音」:「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二十八19~20)。

850. 傳教使命的起源和目的。主的傳教命令的最後根源,在於至聖三位一體的永恆之愛:「旅途中的教會本質上即具有傳教使命的特性,因為依照天父的計劃,教會本身導源於子的使命和聖神的使命」。而傳教使命的最終目的,無非使人參與父與聖子之間,在父子的愛之神內的共融。

851. 傳教的動機。天主愛所有的人,教會一向從這愛中,取得傳教心火的力量和職責:「因為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五14)。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二4)。天主願意眾人因認識真理而得救,而救恩可在真理中找到。那些順從真理之神的感召的人,已踏上了得救之路;然而受託保管這真理的教會,必須迎合他們的願望,把真理帶給他們。正因為教會相信普世的救恩計劃,她才必須是向外傳教的。

852. 傳教的途徑。「聖神是整個教會使命的主角」,是祂在傳教的途徑上引導教會。教會「必須世世代代的繼續發展基督本身的使命,祂被派遣,正是為給窮人傳報喜訊。在基督之神的引導下,教會應遵循基督所走的同一道路:就是貧窮、聽命、服務、犧牲的道路……一直到死,並從死亡中勝利地復活」。這樣,「殉道者的鮮血就成了基督徒的種子」。

853. 可是,「即使在現代,教會也深知,在負責宣講福音者的人性弱點及其所宣講的福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只有不斷地利用「補贖和更新」,在「十字架的苦路上前進」,天主的子民才能拓展基督王國。因為「正如基督在貧窮與迫害之下,完成了救贖的工程,教會也奉命走同樣的道路,把救恩的成果帶給人類」。

854. 教會由於她的使命,「同全人類一起前進,和世界體驗同一塵世命運;教會,可以說猶如人類社會的酵母和靈魂,使人在基督內革新,成為天主的家庭」。因此,傳教工作要求忍耐忍耐,先向民眾和尚未信奉基督的團體宣講福音,接著建立基督徒團體,使它成為「天主臨現世間的標誌」,並創辦地方教會,同時要展開本地化運動,把福音融入民族的文化中,其中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至於個人、團體、和民族方面,教會只能逐步地去接近滲入他們,然後把他們納入大公的圓滿中」。

855. 教會的傳教使命要求對基督徒的合一對基督徒的合一作出努力。因為,「基督徒的分裂,阻止了教會在那已領洗而不與教會共融的分離子女中,實現她固有而圓滿的至公性。更有甚者,教會本身就在其實際生活上,從各方面都難以表達她完美的至公性」。

856. 傳教任務要求跟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展開互相尊重的對話互相尊重的對話。信徒們可從這些對話中使自己受益,學習更清楚地去認識「在各民族中所發現的任何真理與恩寵,就像是天主親臨的跡象」。因為,他們向那些未認識福音的人宣講福音,就能鞏固、補足、提升天主在個人和民族間所散佈的真與善,並能洗淨他們的罪過與邪惡,「使天主受光榮,魔鬼敗亡,人類得幸福」。

《天主教教理簡編》
166. 為甚麼稱教會是至公的?
教會是至公的,意即普世性的,因為基督臨在於她內:「那裡有耶穌基督,那裡就有公教會」(聖依納爵‧安提約基)。她宣講完整和全部的信仰;擁有及施行圓滿的得救方法;她被派遣向各個時代和文化的民族傳教。

《青年天主教要理》
133. 教會為何稱為大公教會?
「大公」(英語catholic,希臘文kat' holon)意味著關乎一切。教會之所以是大公的,是因為耶穌召叫她去聲明全部的信仰,保守所有的聖事,管理它們,並向全人類宣講福音。他派遣她到所有民族中去。(參閱天主教教理830~831,849~856)

6. 為什麼教會被稱為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天主教教理》857~860,869,877
857. 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的,因為是建立在宗徒們身上的,這具有下列三重意義:
— 無論過去或現在,教會常是在「宗徒的基礎上」建立的(弗 2:20),宗徒們是基督親自簡選和派去傳教的證人;
— 教會藉著住在她內的聖神的助佑,保管和傳授來自宗徒們的訓誨、美好的寶庫和健全的道理;
— 直到基督再來,教會透過宗徒們在牧民使命上的繼承者 — 世界主教團,繼續受到宗徒們的訓誨、聖化和引導;而普世主教團則「由司鐸們輔助,並與伯多祿的繼承人和教會的最高司牧團結」。

《羅馬彌撒經書》,宗徒頌謝詞一:永恆的善牧,祢不離棄祢的羊群,卻藉聖宗徒們不斷予以守護,使由祢選派為祢聖子代表而作羊群司牧的,治理祢的羊群。

858. 耶穌是聖父的使者:當祂一開始自己的任務,「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選定了十二人,為同祂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谷三13~14)。從那時起,他們就成了祂的「使者」(這就是希臘語“apostoloi”的意義)。耶穌在他們身上繼續自己的使命:「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若二十21)。所以他們的職務是繼續執行祂的使命,祂對十二位宗徒說:「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瑪十40)。

859. 耶穌把宗徒們的使命與祂受自父的使命連結在一起:正如「子不能由自己作甚麼」(若五19,30),卻由派遣祂的父那裡接受一切;同樣,耶穌所派遣的那些人,沒有祂也不能作甚麼,他們從祂那裡接受使命及完成它的能力。基督的宗徒們知道天主使他們「成了新約的僕役」(格後三6)、「天主的僕役」(格後六4)、「代基督作大使」(格後五20)、以及「基督的服務員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格前四1)。

860. 在宗徒們的職務中,有不能傳下去的一面:就是成為主復活的特選證人和教會的基礎,但也有持續下去的一面:基督答應要同他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基督託付給宗徒們的神聖使命,將延續到世界末日。因為他們所應傳授的福音,對教會來說,常是她整個生命的根源。因此……宗徒們要留心選擇自己的繼承者」。

869. 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的:她建立在鞏固的基礎上:即那「羔羊的十二宗徒」(默二十一14),故此是不能毀滅的,在真理方面是不能錯誤的。基督透過伯多祿和其他宗徒,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即教宗和世界主教團來管理教會。

877. 同樣,集體的特色collegial character)也是教會職務的聖事性質所固有的。事實上,主耶穌一開始祂的傳教生活,就選定了十二人,「他們既是新以色列的種子,也是聖統制的起源」他們一起被選,也一起被派遣,他們兄弟般的團結,將為一切基督信徒作出兄弟般共融的服務;它有如聖三共融的一種反映和見證 。為此,每個主教都在主教團的範圍內執行職務,與羅馬的主教──聖伯多祿的繼位者和主教團的首領共融。司鐸們則在主教的領導下,在教區的司鐸團內執行他們的職務。

《天主教教理簡編》
174. 教會怎麼是從宗徒傳下來的?
至論她的根源,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的,因為她是在「宗徒的基礎上」(弗二20)建立的。至論她的訓誨,是承自宗徒們的;至論她的組織,直到基督再來,她透過宗徒們的繼承者主教,與伯多祿的繼承人共融,從而繼續受到宗徒們的訓誨、聖化和引導。

《青年天主教要理》
137. 為什麼說教會是由宗徒所傳?
之所以說教會是由宗徒所傳,是因為她是由宗徒建立的,堅守著他們的聖傳,並由他們的繼承人來管理。(參閱天主教教理857~860,869,877)

耶穌召喚宗徒成為他親密的協作者,宗徒就是他的見證人。在死而復生之後,耶穌再三向宗徒們顯現。他賜給他們聖神並派遣他們前往全世界去做可靠的傳信者。在初期教會中,他們保持團結,並通過覆手,將使命和權柄授予繼任者 — 主教們,這一過程被稱作「宗徒傳承」。

7. 非公教會的基督徒也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嗎?

《天主教教理》817~819
817. 事實上,「天主的這個唯一教會,從起初就出現了若干分裂,聖保祿宗徒曾以嚴厲的話加以責斥;但在其後幾個世紀中發生了更多的紛爭,有規模不小的團體與公教會脫離了全面的共融;對於此事,有時雙方都難辭其咎」。破壞基督身體合一的分裂 (就是異端、背教、裂教),都是因人類的罪惡而發生的:

奧利振,《厄則克耳先知書講道》:哪裡有罪惡,那裡就有分歧、裂教、異端、爭論。反之,哪裡有德行,那裡就有團結、共融;眾信徒藉此就能形成一心一德。

818. 今天,那些生於此等分裂的團體「及受過基督信仰教育的人……不能責以分離之罪,天主教會應以兄弟般的敬愛包容他們……藉在聖洗內接受信仰而成義的人,與基督結成一體,故應當享有基督徒的名義,天主教徒理應承認他們為主內的弟兄。

819. 此外,「不少聖化和真理的因素」,「可在公教會的有形界限之外找到,例如聖經記載的天主聖言,聖寵的生命,信、望、愛三德及聖神的其他內在恩寵和有形的要素」。基督之神利用這些教會和教會團體作為救恩的工具,這工具的力量是來自基督賜予公教會的豐富恩寵和真理。所有這些恩典都來自基督並導向基督,這些恩寵本身要求「大公統一」。

《天主教教理簡編》
163. 應如何看待非公教會的基督徒?
有些教會和教會團體欠缺與公教會的圓滿共融,它們仍存有許多聖化及真理的要素。所有這些美善都來自基督,並向著大公合一的方向推進。通過洗禮,這些教會與教會團體的成員,與基督結成一體:因此我們承認他們為弟兄。

《青年天主教要理》
130. 非天主教的基督徒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嗎?
所有領受聖洗的人都屬於耶穌基督的教會。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脫離了全面共融而領受聖洗的人也應當享有基督徒的名號並因此成為我們的弟兄姊妹。(參閱天主教教理817-819)

從基督唯一教會分離的情況有很多,比如篡改基督的教導,比如人類自身的墮落,還比如雙方缺乏調和的意願。今日的基督徒並不能為歷史上的分裂而受責備。在那些獨立於天主教會之外的其他教會及信仰團體中,聖神仍在進行拯救人靈的工作。由基督而來的種種恩典,如聖經、聖事、信望愛三德、以及其他神恩,也都在那些地方存在。基督的精神活在哪裡,哪裡就具備了「重新合一」的內在活力。曾是一體的,終將成為一體。

8. 教會怎樣看其他宗教?

《天主教教理》839~848
839. 「至於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也以各種方式走向天主的子民」。
教會與猶太民族的關係 。新約中的天主子民 — 聖教會,研究自己的奧跡,發現自己與猶太民族的關係,「天主首先給他們說了話」。猶太教與別的非基督宗教是不同的,猶太人的信仰已經是對天主在舊約中的啟示的回應。對猶太民族而言,「義子的名分,光榮、盟約、法律、禮儀以及恩許,都是他們的,聖祖也是他們的,並且基督按血統說,也是從他們來的」(羅九4~5),因為「天主的恩賜與召選是決不會撤回的」(羅十一29)。

840. 此外,我們想到將來時,舊約的天主子民與天主的新子民都走向相似的目標:即期待默西亞的來臨(或再來)。然而,這種期待一邊是期待默西亞的再來,祂已死而復活,被承認為主和天主子。另一邊所期待的末期的默西亞面目仍被遮蔽:這一期待伴以對耶穌基督無知或誤解的悲劇。

841. 教會與回教徒的關係。「天主的救恩計劃,也包括那些承認造物主的人,其中首先要推回教徒,他們自稱具有亞巴郎的信仰,和我們一樣地欽崇唯一的、仁慈的、末日要來審判萬民的天主」。

842. 教會與非基督宗教的聯繫,主要在於人類共同的根源和終向:

天主既使全人類住在世界各地,萬民同出一源,共成一家,同時也只有一個最後的終向:天主。他的照顧、他仁慈的見證和他救世的計畫,廣被全人類,直到被選者聚集於聖城。

843. 教會承認其他宗教,仍「在幽暗和形象中」尋找一個未識之神,但天主離他們並不遠,因為是祂賜給眾人生命、呼吸和一切,並願眾人都得救。因此,凡在其他宗教內所發現的「任何真和善」,教會都視之為「接受福音的準備,也是天主的恩賜,以光照每人,使他獲得生命」。

844. 然而在他們的宗教行為上,人們也顯露出錯誤和缺陷,歪曲了在他們身上的天主肖象:

世人屢次受惡魔欺騙而致神智昏迷,以謊言取代天主真理,捨棄造物主而侍奉受造物,或醉生夢死,好像沒有天主似的,終於墮入絕望的深淵裡。

845. 正是為了重新聚集所有因罪惡而四散和迷失的子女,父願號召整個人類加入祂兒子的教會。教會是人類重獲救恩及合一的地方。她是「和好的世界」,是一艘「張開主十字架的帆,在聖神的吹動下,在此世穩定航行的船」。教父們所喜愛的另一個圖象:教會是諾厄的方舟,只有它能從洪水中拯救世人。

846. 應如何了解一再被教父們所肯定的話呢?按正面的解釋,表示全部救恩,都由基督元首,透過祂的身體 — 教會而來:

神聖大公會議……訓示:根據聖經和聖傳,這個旅途中的教會,為得救是必需的。因為只有基督是人類的中保和得救的途徑;祂在祂的身體 — 教會內,和我們在一起。祂曾明白地強調了信德和聖洗的必要性,同時也確認了教會的必要性,而聖洗則是進入教會的門。因此,誰若知道公教會是天主藉耶穌基督創立的,是得救的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恆心到底的,便不能得救。

847. 這項肯定並不涉及那些非因他們的罪,而未認識基督和教會的人:

一個人若非因己罪,而不認識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卻能真心誠意地尋求天主,在天主恩寵的感召下,按照良心的指示,努力承行天主旨意,也能獲得永遠的救恩。

848. 「雖然天主有祂自己知道的方法,能夠引導那些非因己罪而不認識福音的人,獲得那為中悅天主所不可缺少的信德;可是向眾人傳播福音,仍是教會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她神聖的權利」。

《天主教教理簡編》169~170
169. 公教會與猶太民族有甚麼關係?
公教會承認她與猶太民族的關係,因為天主召選了他們,並首先給他們說了話。「義子的名分,光榮、盟約、法律、禮儀、恩許以及聖祖,」也屬於猶太民族,「並且基督按血統說,也是從他們來的」(羅九4~5)。猶太教與別的非基督宗教是不同的,猶太人的信仰已經是對天主在舊盟約中的啟示的回應。

170. 公教會與非基督宗教有何關係?
二者間的聯繫主要來自人類共同的根源和終向。公教會承認,凡在其他宗教內所發現的任何真和善,都是天主的恩賜,是祂的真理之光,作為接受福音的準備,推動人類在基督的教會內獲得合一。

《青年天主教要理》135~136
135. 教會與猶太人的關係如何?
猶太人是基督徒的「兄長」,因為天主最先向他們示愛,也最先向他們發言。耶穌基督從人性上講是猶太人,而這一事實聯繫著我們;教會認識到他是永生天主之子,這一事實使我們分道揚鑣。在期待默西亞的最終來臨中,教會與猶太人重新合而為一。(參閱天主教教理839~840)

我們信仰來自猶太信仰。猶太人的經典,即我們所稱的舊約,正是天主教聖經的第一部分。猶太—基督信仰中,關於人及人道的觀念,是由天主十誡發展而來,奠定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礎。幾百年來,基督徒不願承認與猶太人的密切聯繫,並有錯誤的神學思潮煽動起反猶主義,常常引發破壞性的後果。這些都使我們羞恥。在西元2000禧年之際,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就此明確地請求世人的原諒。梵蒂岡二次大公會議也明確表明,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並不承擔釘死耶穌的集體罪過。

136. 教會如何看待其它宗教?
教會尊重其它宗教中任何善和真的部分。她尊重並促進作為基本人權的宗教自由,她也清楚地知道,耶穌基督才是全人類唯一的救贖主,唯有他才是「道路、真理及生命」(若十四6)。(參閱天主教教理841~848)

無論誰追尋天主,都接近我們基督徒。特別是穆斯林成為我們信仰上的「近親」。猶如猶太教和基督宗教一樣,伊斯蘭教也是一神教之一。穆斯林也欽崇創世的天主,並視亞巴郎為信仰之父。在《古蘭經》中,耶穌被視為偉大的先知,瑪利亞則被當作先知之母。教會教導我們,那些非因個人過失而不知基督及其教會的人,若能真誠地追尋天主,並聽從內在良知的聲音,也能達到永恆的救贖。但是,無論誰已知道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卻仍不願跟隨他,那麼任憑其他何種途徑,也不可能找到救恩。這就是「教會之外無救恩」(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所表達的意思。

9. 教宗與主教的責任是什麼?

《天主教教理》880~896,936~939
880. 基督選立了十二人,「組成了一個團體或一個固定的集團,從他們中選了伯多祿作為他們的首領」。「由於主的規定,就如聖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們組成了一個宗徒團;同樣,繼承伯多祿的羅馬教宗和繼承宗徒們的主教們,彼此間也形成一個整體」

881. 主只選了西滿,賜名為伯多祿(磐石),主使伯多祿成為祂教會的磐石。祂把教會的鑰匙交給了伯多祿,使他成為整個羊群的牧人。「然而,賜予伯多祿的束縛與釋放的這項職務,無疑地也賜給了那與其首領相連結的宗徒團」。伯多祿及其他宗徒的這個牧民職務,構成了教會的基礎,將由主教們在教宗的首席權下延續下去。

882. 教宗 — 羅馬主教和聖伯多祿的繼位者,「是主教們和信友群眾的一個永久而可見的統一中心和基礎」。「事實上,羅馬教宗,以基督代表及整個教會司牧的職務名義,對教會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權力,能時常自由地使用」。

883. 「世界主教團若不以羅馬教宗為其首領……便毫無權力」這樣,主教團「對整個教會也擁有最高和完全的權力,但這項權力除非獲得羅馬教宗的同意,便不能執行」。

884. 「世界主教團在大公會議時,以隆重的方式行使它對普世教會的權力」。「除非被伯多祿的繼承者批准、或至少接納,大公會議便不能召開」。

885. 「世界主教團由於由許多人組合而成,表示出天主子民的多樣性和普遍性;由於是聚集在唯一的元首下,表達了基督羊群的一體性」。

886. 「主教們個別地來說……每位都是其個別教會可見的統一中心和基礎」。這樣,他們在司鐸和執事的協助下,「只對那些託其管理的部分天主子民,行使其司牧權」。可是,由於作為世界主教團的成員,每位主教都應對所有教會表示關懷,首先是「妥善管理他們自己的教會,如同是普世教會的一部分」,從而促進「整個奧體、也就是各教會總體的利益」。這種關懷尤應包括窮人、因信仰而受迫害者,以及往世界各地去工作的傳教士。

887. 彼此接近而又屬同一文化的個別教會,可形成教省或更廣大的集合體,即宗主教區或地區。這集合體的主教們,可以在主教會議或教省會議聚會。「同樣,今天各地的主教團能以許多有效的方式作出貢獻,使團隊的精神得以具體地實現」。

888. 主教們和他們的合作者司鐸們,按照主的命令,「具有首要的職責,即向萬民宣講天主的福音」。他們是「信仰的先驅,給基督帶來新的門徒」,是宗徒信仰的「真確的導師,擁有基督的權威」。

889. 為使教會由宗徒們所傳授的信仰保持純真,身為真理的基督,願意教會分享祂的不能舛錯性。天主子民「透過信仰的超性意識」,在教會活的訓導的指引下,「毫無失誤地依附信仰」。

890. 訓導的使命,是與天主在基督內和其子民所訂之盟約的特性息息相關的;它該防範各種錯誤和缺失,保證他們可以無誤地宣認真正信仰的客觀可能性。因此訓導當局的牧民任務在於留心看管,務使天主的子民能生活在使人自由的真理內。為完成此項任務,在有關信仰和道德的事上,基督賦予牧者們不能舛錯的神恩。使用這種神恩能有多種方式。

891. 「幾時世界主教團的首領、羅馬教宗,以全體信徒最高牧者和導師的身分,在信仰上堅定其弟兄們,以決定性的行動,宣布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的教義,便以自己職位的名義,享有這種不能錯誤的神恩……幾時世界主教團與伯多祿的繼承人共同執行這種最高的訓導權」,尤其在召開大公會議時,「那許給教會的不能錯誤的神恩,也留在他們中」。當教會透過她的最高訓導當局,宣布一些「為天主所啟示的當信之道」或基督的教訓時,信徒們便該「以信德的服從去贊同這些論斷」。這種不能錯誤之神恩涵蓋了天主啟示的整個寶庫。

892. 教宗和主教在執行普通訓導權中提出一種訓導,引人在信仰及道德上對啟示有更好的了解,這時即使沒有作出不能錯的論斷,也沒有以「決定性的口氣」表達意見,天主仍然扶掖與伯多祿繼承人共同施教的宗徒們的繼承者,更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扶掖羅馬的主教、整個教會的牧者。信友們對這種普通的訓導該「以宗教敬重的心情去依從」,這一依從雖然有別於信德的服從,但確是後者的延伸。

893. 主教負有「最高司祭職的恩寵分施者」的責任,尤其是在他自己奉獻或藉他的助手、司鐸們所奉獻的感恩祭中。因為感恩祭是個別教會的生活中心。主教和司鐸們以他們的祈禱和工作、以宣道和聖事的職務去聖化教會,也用他們的榜樣去聖化,「不是做託你們照管者的主宰,而是做群羊的模範」(伯前五3),好能「與託給他們照顧的羊群,一起進入永生」。

894. 「主教以善言、鼓勵、榜樣,而且也用權力和神權,以基督代表的資格管權力,縱使它的執行最終是由教會的最高當局所規定」。但主教們不應被視為教宗的代表,教宗對全教會的正常和直接權力並不取消主教們的權力,反倒予以鞏固和維護。主教的權力應在教宗的領導下,與整個教會在共融中執行。

896. 基督善牧將是主教牧民職務的模範和「典型」。主教深知自己的軟弱,「能同情無知和錯誤的人,他不會拒絕聆聽那些隸屬於他的人,他照顧他們真如自己的子女……信徒們要順從主教,就像教會順從耶穌基督、耶穌基督順從天父一樣」:

聖依納爵•安提約基,《致斯納米人書》:你們眾人要追隨主教,如同耶穌基督追隨天父,追隨長老們如同追隨宗徒們一樣;至於執事們,要尊重他們如同尊重天主的法律。沒有主教,任何人都不要進行一些有關教會的事。

936. 主使聖伯多祿成為祂教會的有形基石,祂把教會的鑰匙交託給他。羅馬教會的主教,聖伯多祿的繼承者,是「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現世的牧人」。

937. 教宗「由於天主的制定,享有最高、完全、直接與普遍的權力,以照顧人靈」。

938. 主教是聖神所立的宗徒的繼承者,「每位主教是其個別教會可見的統一中心和基礎」。

939. 主教在其合作者司鐸和執事的協助下,專責對信仰作權威的訓導,舉行敬天之禮、尤其是感恩祭,並以真正牧者的身分領導他們的教會。同教宗一起、在他的領導下關心所有的教會,也是他們分內的事。

《天主教教理簡編》182~187
182. 教宗有何使命?
教宗是羅馬主教和聖伯多祿的繼位者,是教會一個永久可見的合一中心和基礎。他是基督的代表,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和整個教會的司牧,他由於天主的制定,享有完全、最高、直接與普遍的權力。

183. 世界主教團有何職責?
世界主教團對教會也行使最高和完全的權力,但必須與教宗共融,而且不能沒有了他。

184. 主教們如何實踐他們的訓導職務?
主教們在與教宗共融下,有責忠實地及有權威地向萬民宣講福音,作宗徒信仰的真確見證,並獲享基督的權威。天主子民透過信仰的超性意識,在教會活的訓導指引下,毫無失誤地依附信仰。

185. 教會訓導當局何時運用不能錯誤的神恩?
幾時羅馬教宗以教會最高牧者的權威,或世界主教團與教宗一起,尤其在召開大公會議時,以決定性的行動,宣布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的教義,又或者當教宗和主教們行使他們的普通訓導權,同意提出一項決定性的教義時,便是運用不能錯誤的神恩。信徒們該以信德的服從去信奉這些訓導。

186. 主教們如何實踐聖化的職務?
主教們藉著聖言和聖事的職務,尤其藉感恩祭,分施基督的恩寵,從而聖化教會。他們也藉自己的祈禱、榜樣和工作,實踐這職務。

187. 主教們如何實踐管理的職務?
每位主教以世界主教團成員的身分,及其他與教宗合一的主教們一起,集體分擔對所有地方教會及整個教會的關懷。主教在管理託付給他的個別教會時,是以他本有的、正常的及直接的神權,以基督善牧的名義,與整個教會在共融中,並在伯多祿繼位者的領導下而執行的。

《青年天主教要理》141~144
141. 教宗的職責是什麼?
作為聖伯多祿的繼承人和主教團的首領,教宗是教會統一的基礎和保證。他擁有最高的牧權和在教義及法律上的最終決定權。(參閱天主教教理880~882,936~937)

眾宗徒中,耶穌賦予伯多祿獨特而傑出的地位,使他成為初期教會的最高權威。羅馬,伯多祿曾在此領導教會,也在此殉道。在他死後,這裡便成為幼年教會相互參照的焦點。每個基督信仰團體都要與羅馬保持一致,這已成為真實、完全、純粹的信仰的標準。如同伯多祿一樣,所有羅馬主教,雖是教會的最高牧者,但教會的最高元首仍是基督。如此,教宗便是「基督的在世代表」。作為牧養及訓導方面的最高權威,教宗監督純正信仰的傳播,一旦神職界出現嚴重的信仰或倫理謬誤,他必須撤回對教權的委任,取消授予的聖秩。在教會訓導的保衛下,在信仰及倫理上與教宗高度統一,這正是天主教會卓越生命力和感化力的原因之一。

142. 在行動及訓導方面,主教能否違逆教宗?教宗能否對抗主教?
在行動及訓導方面,主教不可違逆教宗,只能與他保持一致。相反的是,教宗在明確規定的某些方面,卻可以不獲主教認可而單獨決定。(參閱天主教教理883~885,880~890)

當然,教宗的一切決定都與教會信仰相關。教會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看法,一種關乎信仰、發自聖神、貫穿教會的基要信念,教會的「共識」,可謂「時時處處,被所有人相信」(雷岸的聖文生)。

143. 教宗確實永無謬誤嗎?
是。但只有以莊嚴的教會行為(「運用宗座權威」)對全球教會宣佈有關信仰及倫理之事項時,教宗才是不能錯誤的。與教宗保持共融的全球主教團、普世大公會議對上列事項之決定同樣具有不能錯誤的性質。(參閱天主教教理888~892)

教宗之不能錯誤與其節操或智力無關。不能錯誤的實際上是教會,因為耶穌將聖神許諾給她,使她保守真理並逐步深入。當理所應當的信仰真理遭到突如其來的拒絕或曲解時,教會必須有一個最後的聲音,權威地決斷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這就是教宗的聲音。作為伯多祿的繼承人、主教中的首席,他有權柄根據教會的聖傳裁定那些具有爭議的真理,好使教友總能「毫無猶疑地相信」。我們稱其為教宗欽定信條。因此,這樣的信條,絕不可能包含什麼「新東西」。教宗欽定信條非常罕見,最近一次還是在1950年。

144. 主教有什麼任務?
主教負擔本地教會之責,並分擔普世教會之責。他們為了整個教會的益處,在教宗的領導下,於彼此的共融中行使權力。(參閱天主教教理886~887,893~896,938~939)

主教必須首先成為宗徒,耶穌忠實的見證人。耶穌親自召叫他們並派遣他們。於是,他們將基督帶給人們,也將人們領向基督。這就發生在他們宣講道理的時候,舉行聖祭的時候,以及管理教會的時候。作為宗徒的繼承人,主教依靠他宗徒的權柄來履行職務。他不是教宗的代理或助理,而是協同教宗並在教宗的領導下行動。

10. 為什麼只有男性才可以領受司鐸聖事?

《天主教教理》1577~1578
1577. 「唯有受過洗的男性(vir),才得有效地領受聖秩」。主耶穌選立了一些男人為組成十二宗徒的團體。宗徒們亦同樣簡選合作者繼承他們的職責。世界主教團偕同在司祭職上與他們相連的司鐸們,使十二宗徒團體不斷臨在並實現,直到基督再來。教會認識到她已被主自己的這個選擇所約束。為此,讓女性領受聖秩是不可能的。

1578. 沒有人享有領受聖秩聖事的權利。事實上,沒有人可以擅自取得這職位,這該是由天主親自召選的。誰以為自己有被天主召喚擔任晉秩職務的徵兆,應謙虛地將其意願請示教會當局;因為只有教會有責任和權利去呼召人領受聖秩。就如每項恩寵,人只能把這聖事視為無條件的恩賜去領受。

11. 為什麼教會要求司鐸不結婚?

《天主教教理》1579~1580,1599
1579. 在拉丁教會中,除終身執事外,所有聖職人員通常都是選自度獨身生活的信友,他們願意「為天國」(瑪十九12)保持獨身。他們奉召為了「主的事務」而全心奉獻自己,把自己完全地給予天主和人群。獨身是新生活的標記;教會的聖職人員正是為這新生活服務而被祝聖。以欣喜的心來接受獨身生活的人,必能喜氣洋洋地宣布天主之國。

1580. 在東方教會,很多世紀以來都實行不同的法制:只有主教才是選自獨身者,已婚的可被祝聖為司鐸和執事。這樣的習慣歷來都被視為合法。這些司鐸在他們的團體中執行職務,亦很有成效。但另一方面,司鐸的獨身在東方教會也很受尊敬,不少司鐸也為天主的國而自願選擇獨身。唯在東方教會,一如在西方教會,已領聖秩者就一概不可以再結婚。

1599. 在拉丁教會中,司鐸的聖秩通常只授予那些準備甘心情願度獨身生活的候選人,同時他們須公開表明心意,為愛慕天主的國並為服務人群,而保持獨身。

《天主教教理簡編》334
334. 領受聖秩聖事者是否要度獨身生活?
主教聖秩常要求度獨身生活。為司鐸聖秩,在拉丁禮教會中,通常是選自度獨身生活,且願意「為天國」(瑪十九12)而繼續保持獨身的男性信友;在東方教會,領受聖秩後(無論司鐸或執事),一概不可以結婚。(在拉丁禮教會)已婚者也可領受終身執事聖秩。

12. 「諸聖相通功」是什麼意思?

《天主教教理》946~962
946. 宗徒信經在宣認了「至公的聖教會」後,再加上「諸聖的相通(諸聖的共融)」。這信條在某程度上是闡明上述的信條:「如果沒有諸位聖人組成的會眾,教會又將是怎樣的呢?」。諸聖的相通正是教會。

947. 「由於所有信友組成一個身體,他們彼此分享所有。……我們應這樣相信在教會之內有各種財富的共享。然而,在肢體中,最重要的是基督,因為祂是元首……因此,基督的功勞通傳給所有肢體,而這種傳遞是透過教會的聖事而進行的」。「正如這教會是由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治理,她所領受的一切益處須成為共同的資產」。

948. 因此,「諸聖的相通」一詞包含兩種緊密相連的意義:「神聖事物sancta) 的共享」和「聖人們sancti)之間的共融」。

東方禮的主祭在領聖體前舉揚祭品時通常宣布:「Sancta sanctis !(看,那神聖事物給神聖的人)」。信友(sancti)由基督的體血(sancta)所養育,為能在聖神的共融(Koinonia)內成長,並把這共融通傳給世界。

949. 在耶路撒冷的初期教會團體裡,門徒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

在信德內的共融。信友的信德是教會受自宗徒的信德,這是生命的寶藏,在彼此分享時更趨豐盛。

950. 聖事的共融。「所有聖事的效果屬於所有的人,因為每件聖事都是神聖的連繫,使所有人合而為一並與基督結合,尤其是聖洗,它好像是門,人通過它而進入教會。聖人的共融,也就是聖事的共融……。這『共融』的名稱可應用於每件聖事上,因為每件聖事都使我們結合於天主……。但這名稱較諸其他所有聖事更適用於感恩祭,因為主要是以感恩祭,共融才達致圓滿」。

951. 神恩的共融:在教會的共融裡,聖神為了建立教會而「給各界信友分施……特別的恩寵」。不過,「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

952. 「他們把一切都歸公用」(宗四32):「真正的基督徒所擁有的一切,都應視之為與眾人共享的財富。他應時時準備,熱切援助周遭有急需和可憐的人」。基督徒是上主產業的管理人。

953. 愛德的共融:在諸聖的相通中,「沒有一人是為自己而生的,也沒有一人是為自己而死的」(羅十四7)。「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你們便是基督的身體,各自都是肢體」(格前十二26~27)。「愛不求己益」(格前十三5)。我們與全人類(包括生者死者)的團結建基於諸聖的共融。在這團結中,我們以愛德所做最微小的行動,給眾人帶來裨益。一切罪惡都危害這共融。

954. 教會的三種狀態。「基督們徒中一部分還在現世旅途中,他們期待著主在威嚴中與眾天使降來,摧毀死亡,使一切都屈服於祂的時刻;一部分已經度過此世而在煉淨中,最後,另一部分在光榮中,瞻仰『在圓滿真光中三位一體的天主的真貌』」:

可是,我們每人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共融於同樣的愛主愛人之德中,向我們的天主詠唱同樣的光榮之歌。因為凡屬於基督並充滿祂聖神的人,形成一個教會,在基督內互相扶持,就如一個整體。

955. 「旅途中的人,和安眠於基督平安內的兄弟姊妹們的連繫,絕不會中斷,而且,按照教會永恆的信仰,這一連繫會藉著神益的互通而加強」。

956. 諸聖的代禱。「天鄉的居民因與基督之間的聯繫較為密切,他們有助整個教會在聖德的根基上更加鞏固……。他們不斷地為我們轉求天父,把他們在世上靠著天人之間的唯一中保耶穌基督所立的功勞獻給天主……。所以,他們的手足關切之情,對軟弱的我們大有助益。」:

聖道明的遺言:莫悲傷,莫哭泣,我死後,會對你們更有益;念在茲,助在茲,其成效,超過我生活在世。

聖女小德蘭,《遺言》:在今生,我無力,在天上,我會造福於大地。

957. 與天上諸聖共融。「我們紀念天上的神聖,並不僅是為了他們的模範,而是要藉著手足之愛的實行,益發加強整個教會在聖神內的團結。一如旅途中基督徒的共融使我們更接近基督,同樣,與諸聖的相通,使我們和基督相連,從基督那裡,就如從他們的首領那裡,湧出一切恩寵以及天主子民本身的生命。」:

《聖玻里加殉道錄》:我們朝拜基督,因為祂是天主之子;但我們敬愛殉道烈士,因為他們是主的門徒;他們曾以出類拔萃的愛,效法吾主,奉祂為君王,為師傅。願我們能成為他們的伴侶和他們的同道。

958. 與亡者共融。「旅途中的教會深深體會耶穌基督整個奧體的這種共融精神,從基督教會的初期,便以極大的熱誠,孝敬追念已故的人;『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加下十二46)。我們為他們祈禱,不但幫助他們,也使他們為我們的益處所作的代禱得以奏效。

959. 在天主唯一的家庭裡。「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都在基督內組成一個家庭,當我們因彼此的相愛、同聲讚美至聖聖三而彼此共融時,就是回應教會的親切召喚」。

960. 教會是「諸聖的相通」:這措辭首先是指「神聖事物」,尤其是聖體聖事,「藉這聖事,信友們的合一得以表達和實現,他們在基督內結成一體」。

961. 「諸聖的相通」也指「諸聖」在基督內的共融,祂「為一切人而死」,以致每人在基督內及為基督而作的或忍受的一切,為眾人都有效益。

962. 「我們相信所有基督信徒們的共融,即那些在此世作旅客的,那些在淨煉中的亡者,以及那些在天堂上享真福的,共同形成的獨一教會。我們相信在這共融中,充滿慈悲和仁愛的天主及諸聖不斷地聆聽我們的祈禱」。

《天主教教理簡編》194~195
194. 「諸聖的相通」一詞有甚麼意思?
「諸聖的相通」一詞首先是指教會所有成員共享神聖事物:信仰、聖事、尤其感恩祭、神恩和其他屬靈恩賜。這共融的基礎是那「不求己益」(格前十三5)的愛德,驅使信徒「把一切都歸公用」(宗四32),連自己的財物也拿來援助窮人。

195. 「諸聖的相通」一詞還有甚麼意思?
這詞也指諸聖之間,即那些蒙恩與死而復活的基督結合的人之間的共融。他們當中有些仍在現世旅途中,有些已經度過此世而在煉淨中,需要我們的祈禱相助,還有些已享見天主的光榮,正為我們代禱。他們一起在基督內形成一個家庭—教會,以光榮天主聖三。

《青年天主教要理》
146. 何為「諸聖相通」?
「諸聖相通」是由那些無論大小,卻寄希望於基督、並藉洗禮歸向基督的所有人組成。因為在基督裡,我們乃一個肢體,我們生活在囊括天地的團體中。(參閱天主教教理946~962)

教會要比我們想像得更加龐大,也更富活力。在她的成員中,既有生者也有死者(無論仍需煉淨或已經進入天主的榮耀中),既有知名人士也有無名小卒,既有光輝的聖徒也有不起眼的凡夫俗子。我們可以相互幫助,甚至跨越墳墓。我們可以呼求主保和其他喜愛的聖人,而若我們相信,那些失去的親屬和朋友已與天主同在,則也可向他們求援。相反地,通過代禱,我們也對那些仍在煉淨的死者施以幫助。每個人為著基督,無論從事什麼遭遇什麼,都對全體有益。相反地,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的每一條罪過,都對團體產生傷害。

13 為什麼瑪利亞在諸聖相通功中享有如此卓越的地位?

《天主教教理》
972. 論述了教會、其起源、使命和終向後,我們的總結最好是轉向瑪利亞,從她身上默觀教會在其奧跡中、在其「信仰的朝聖旅途」上的面貌,以及旅途終結時達至天鄉的境況。瑪利亞「在至聖與不可分的聖三光榮中」,「在諸聖的共融中」等候著教會,這教會尊敬瑪利亞為主的母親和自己的母親:

耶穌的母親現在身靈同在天上安享榮福,她正是教會將來圓滿結束時的預象與開端;同時,在此人世,她給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明白指出確切的希望與安慰,直到主的日子來臨的時候。

《天主教教理簡編》
196. 在何種意義下榮福童貞瑪利亞是教會的母親?
榮福童貞瑪利亞在恩寵的層次,是教會的母親,因為她生育了天主子耶穌、奧體教會的頭。在十字架上臨死的耶穌,用這句話將她賜給門徒作為母親,說:「看,你的母親」(若十九27)。

《青年天主教要理》
147. 諸聖之中,瑪利亞為何擁有如此卓越的地位?
瑪利亞是天主之母。無人能及的是,她曾在塵世與耶穌聯結,這份親密關係到天上也不停歇。瑪利亞是天國之後,並以母親的身分與我們親近。(參閱天主教教理972)

因為全身心地投入這份神聖而又危險的事業,瑪利亞已經升天。任何人,若如瑪利亞般衷信、衷行,也將走入天堂。

返回